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家又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租房几乎成为必选项。我在年轻时,有过多年的租房经历,搬家成了经常事。
九十年代初,赶上国家全面包分配的末班车,我来到一个县城工作。单位福利还不错,会给新人安排住处。住惯了简陋的学校宿舍,一下子到独立单间,感觉好极了,有自己的桌子,椅子,看着明亮的台灯,感觉终于有自己安静看书的独立空间了,心中无限幸福。
两年之后,租房子的地方要改作宾馆,单位不再统一租房,改发租房补贴。于是,和几个与我一样的单身年轻人,做四散状,最后消散于无数个居民区之中。那时候,还没有商业小区,单位家属院是比较上档次的,很多人都分不到,租更是不可能。普通民居,大杂院或者传统小院就成为选择。但这些地方最大的坏处就是没有卫生间,公共厕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至少1000米,而且环境堪忧,不忍直视,无法呼吸。
比卫生间还令人烦恼的是房东。遇到比较友好善良的还好,但有些老市民非常尖酸刻薄,脑子里都是自己的利益,完全不考虑租房客的心理感受。
没有卫生间,没有下水道,厨房漏雨,有一次做饭,屋顶上竟然落下来一块土坷垃,砸在锅沿上,让人食欲顿消。还有一次,我的红砂糖盒子里竟然长出虫子,我恐惧地连盒子一起抛了。房东是一个老太婆,很强势,家里老头和儿子都怕她。儿子谈个工厂的女朋友,晚上不到九点她就在院子里叫,干啥哩,还不熄灯,电都不掏钱啊。有几次,她竟然还敲我的窗户,小声说,快熄灯啊,快熄灯啊。我真是感到无语,她一定是忘记了水电费是我负担的。其实,她家的每个灯都很昏暗,我怀疑灯泡都不到10瓦。
房子的左边是一家熬沥青的,夏天经常刺鼻的气味,大半个天都黑洞洞的,那时候没有环保概念。后面是一家杀鹅的,污水顺着地面上简陋的小沟汩汩流淌,粘着血迹未干的鸭毛鹅毛不知方向地肆意飘荡,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腥臊味。更让人难堪的是大中午屠宰时凄厉的刺耳声,让人仿佛看到了刀锋下扭曲挣扎的滴血的白白的鹅脖子。
住了六个月,终于忍无可忍。我又联系一新住处。搬家也是一件很欢快的事,我都搬出经验了。招呼几个年轻同事,找辆平板车,一只小单人床,一桌子,椅子,衣被,餐具,还有一箱子书,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几个年轻人说说笑笑,很枯燥无聊的事也变得开心起来。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自己的房东有多么古怪,房东的女儿还很可爱,谈笑间,新住处就有了模样。
安顿好新居,吃一顿是必须的,也算是犒劳自己、犒劳大家。找个小饭店,要上几个菜,来瓶酒,平时,没机会说的话,都在这说了。大家笑着,喝着,交流着,愤怒着,感慨着,一个小型的人生社会网便在几个乡下来的年轻人的交流中渐渐清晰起来。
还有一家房东,男人在铁路上当工人,脑子有一点点缺,女人是个母老虎。他们把主房都租出去,自己一家三口吃住挤在侧耳厨房里,女儿都和我齐高了,也不嫌不方便。租期到了,为了逼我们续租,就把大门锁换了,不让出门,后来我哄她小女儿把门开开,溜走了。但又回不去,报警,警察说民事纠纷,没死人没伤人啥的,不方便介入,你们自己商量。害得我在其他同学那住了一个月,多交了一个月房租,才算脱离魔窟。
没有自己的房子,几个年轻人爱出去溜达。每每走到河堤上,看着万家的灯火,我便想,啥时候我也能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呢。那盏温暖的灯光下,主人在干什么呢,在悠闲地看电视,还是在哄她可爱的小宝宝吃饭。如果我也有这样一盏灯,那该多幸福啊,我可以脱去外套,换上拖鞋,无拘无束地趴在桌子前,看自己喜欢的书,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再不用担心被人提醒,敲窗户。再也不用到处找房子,到处搬家了,最多的时候,我一年搬了六次家。有自己的房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他们几个爱开我玩笑,说,你既然那么喜欢房子,人家可能还缺个女婿呢,快去吧。另一说,不,人家缺个儿子呢,你不才受欢迎里。几个人哈哈大笑。
工作七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第一套房子,单位集资楼。虽然只分到了顶层,仍然很开心。到处看家具,选灯饰,买油画挂,买很贵的上海滩时期的复古风格电话机,买实木的进口机芯工艺挂钟,怀着对生活的无限期望,投入了自己最大的热情,去拥抱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从小爱美的我,对品质要求高,无论实物,还是精神,宁缺勿滥,都无法接受粗糙。结婚时,由于家具把钱花完了,我竟然没有买电视机。只好又等一年,才看上电视。
三年以后,我自己买块地,盖了一栋二层小楼。又四年,由于工作调动,我又在市里买了套140多平的房子。再五年,为了改善型住宿,又看准当时的高端小区买了套多层洋房。现在,每每晚上,躺在还算豪华的房子里,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当初的愿望只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已。
也许有人会问,你咋那么多钱。我说,还真没钱。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买房,结婚,生孩,上学,再买房,手里一直都没存住过钱。第二套房子建了三年,边建边筹钱。第三套房子首付20万,借款18万。第四套房子,商业贷款加公积金贷款。用金融术语叫加杠杆。我一没发财,二没升官,也只有靠着把握机遇和勤俭理财才能把老百姓的小日子过好。
我记得读研究生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一生的时间是不均质的,幼年的一年与成年的一年是不一样的,18岁时的一年与35岁时的一年也是不一样的。同样365天,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人的含义是不同的。读研究生有两大受益,一是第一学历由中专变成了硕士,二是听老师课,对房地产有了基本认识。不是说有钱才买房,也不是等有钱了再买房,而是需要买时,没钱也要买。现在,这事基本不用考虑了。这牵扯到对行业周期的基本判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做的,就是去占市场的红利。不过,话又说回来,红利注定是属于少数人的,当路边的卖菜大妈都嚷嚷着要买房赚钱时,红利早就变成了泡沫。有三坑没跳,你就是幸福的人儿。07年的股市,17年的高利贷,近几年的烂尾楼。
我用人生的前三十年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但在随后的十多年,平均三到五年就新增持一套。无烂尾,无非法集资,无股市大伤。
时间对于我,真的不是均质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0977/314b1a04d970f2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