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题记
《社戏》写于1922年,发表在《小说月刊》上,是收录《呐喊》故事集里的最后一篇小说。
《呐喊》文集从《狂人日记》里的“救救孩子”开始, 又以《社戏》中一大群孩子的欢歌笑语结束。这在当时是否是鲁迅暗示中国必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呢?
小说《社戏》和《故乡》一起开启了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先河。
什么叫“社戏”?
古代把供奉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
按照我国民间习俗,每到播种和收获季节,农民们都会立社祭祀,祈祷或酬谢土地神。
鲁迅的故乡绍兴,后来发展成为了采用演戏的形式祭祀,此时演出的戏叫做“社戏”。
这篇小说以“社戏”作为标题,是因为全文都在围绕看戏为主要事件和叙事线索,而整个去看戏的过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一改以前辛辣讽刺的笔调,对故乡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与回忆,这也是一篇同情和歌颂农民的文章。
01平桥村是人生“乐土”
鲁迅的外婆家在绍兴平桥村,他少年时代经常随着母亲到外婆家玩,并且与这里的小伙伴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社戏》就取材于这段生活经历。
平桥村为什么对于鲁迅来说是个“乐土”呢?
因为他遇到了乐人、乐事、乐景和乐情。
他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诗经》,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在这个地方人人平等,他作为城里来的客人还处处受到优待。
这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他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里钓虾,去放牛,可以去赵庄观看社戏,还可以到地里偷罗汉豆煮着吃。
全文详细描写了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转机,月夜行船的见闻和感受,船头看戏如临仙境,月夜归航偷罗汉豆等几个场景,略写了随母回外婆家省亲小住,平桥村成为了我的乐土;钓虾放牛和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情节。
展现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经历,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体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文章对于看戏这件事情也不是平铺直叙的,全程也是跌宕起伏。
文章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和转机,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这件事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02 那夜的故事来之不易
小伙伴阿发、双喜和桂生等热情能干,尤其双喜是个双商在线的童年小伙伴,聪明机灵,细致体贴,善解人意,自信老练,考虑周到,而且还很有领导力和号召力。
因为他的从中斡旋,才促成了迅哥儿顺利看成了社戏,才有了文中美好的回忆。
文中看戏前遭遇了三次波折,分别是:
一是,一开始叫不到船,双喜提议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一句话解决了去看戏的交通工具问题;
二是,家人不准迅哥儿和别人一起去看戏,小伙伴们主动表示要跟他一起去;
三是,外祖母担心安全问题,双喜当然是看出来了其中的端倪,他大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想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扫除所有障碍后,这才让祖母同意让他们出去看社戏。
03 那夜的景色让人心生愉悦
平桥村很美,有与小伙伴们的乡野童趣美;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环境之美;率真纯朴的平桥村乡民乡情美;亲近自然的自由氛围之美。
鲁迅的顶尖文笔,文中的优美环境描写摘抄: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4.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5.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6.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7.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8.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先前的戏,或骂或笑,一面加紧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04 那夜的戏是乏味至极之戏
孩子们去看戏的时候,最喜欢的那个铁头老生,因为看戏的人少,也并没有翻八十四个筋斗。
“我”最想看的蛇精和跳老虎的节目最后也没有上演。
唯一稍微有点意思的,就是一个穿红衣服的小丑被绑在凳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人抽打。
孩子们自然是看得呵欠连天,骂着老荡离开了戏台。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之觉得戏子的脸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了一篇的再没有高低。”
这段文字侧重描写了戏子的五官,从侧面表现了戏的枯燥乏味,我看戏过程中的困倦。
“我”最怕老旦,尤其怕他坐下来唱戏,大家看到也感觉扫兴,老旦起先还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直接就坐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唱。
这让我忍耐了很久,许多功夫后,那个老旦把手一抬,我本来以为他要站起来了,谁知道他又慢慢放回原地,继续唱。
这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希望老旦早点退场,能够看到精彩节目却未能如愿的焦虑和失望的心情。
孩子们终于熬不住了,怕这个老旦唱到天亮都唱不完,于是边骂着老旦,边划船准备走人了。
05 那夜的豆是“非常之豆”
小伙伴桂生也是十分勤快和机灵。
他提议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是现成得,可以偷一点煮着吃,他是这次偷豆行动的“主谋”。
迅哥儿的小伙伴阿发则是个实在人,十分大方无私、热情好客。
在返航回家的途中,大家提议偷罗汉豆吃,他立刻响应说:“偷我们家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
六一公公是个老实厚道,宽厚大方,热情淳朴好客的老人家,自家的豆被偷了以后,不是责骂豆子被偷了,而是心疼这些小鬼头偷豆子时不好好摘,踏坏了不少。
听到迅哥儿夸奖自己家都好吃,他竟然非常感激起来,得意地说:“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得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他还夸迅哥儿:“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能够高中状元,你的福气是可以打包票的。“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很让我昏昏欲睡的戏,我却在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是因为我所难忘的不是豆子和戏,而是平桥村老人孩子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份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我童年时再城镇里面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了,我通过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斑蝥、蚕豆、何首乌、覆盆子还是罗汉豆.....都是故乡已经远去的风景。
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你的感受,就像文章最后说的:“再也没有吃过像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了凡四训》里曾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我们活在世上,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从前光影如云烟,但从今以后,我们就应当充满勇气去开拓未来。
我们只有把握好当下,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作者:陌小诺,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用文字思考人生,听风耳语,偶有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赚万贯钱,用有限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