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五顶帽子》这本书中傅立平老师就“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给出了一个简捷易行的公式,叫kwl三步读书法。
K即known,你已经知道的,W want,你还想知道什么,L即learn,读完这本书(文章)你又学到了什么。每次拿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用这三个问题来问自己,久而久之,阅读能力尤其是深度阅读能力就得以培养。
总是在巴拉巴拉告诉别人如何培养深度阅读能力,“己不正焉能正人”?为何不反过来用这种方式来训练自己的深度阅读呢?
读余映潮老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我也应该用这种办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就拿杜甫的《登高》为例。
K——known
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57岁)时期登高(寓居夔州)有感而发,表达自己贫困交加、年老体迈然一事无成的感怀之作,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来为人称道。
这还是作为一名有着一定阅读能力的语文老师的可怜的知识留存内容,着实汗颜。
W——want
拿到名家的课堂实录,自然想知道还有什么需要自己学习吸纳的,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法”一直是我最欠缺的教学“内核”,我想知道余老师如何以独特的方式来提高知识留存率,更加高效的解读讲评这首诗。
L——learn
余老师采用“诗歌联读”的方式(我个人觉得这也应该也算是群文阅读的一种展示),以杜甫晚年的悲歌《登高》为主,以《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为辅,重点欣赏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教给了孩子们诗联赏析的8种角度和10种关系,板块清晰,聚焦问题,如获至宝,赶紧摘记。
1.如何品析杜甫晚年诗歌
余老师给出三个角度:
①体味层次: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
②感受音律: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
③赏析诗联:字词的精妙,句中的深情。
从朗读的节奏,重音、连读等方面加以点拨,让孩子们明白杜甫的悲哀有其特殊性,他虽然悲哀的是个人的命运,但不把自己的情怀(《旅夜书怀》中离开成都漂泊他乡的感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越发显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2.“诗联赏析”8种取材角度
①联意阐释,
②层次分析,
③画面欣赏,
④字词品味,
⑤意象解说,
⑥手法理解,
⑦情感体味,
⑧意境探求。
太用心了,余老师!不愧是语文届的一面旗帜。
紧接着趁热打铁又细化了10种关系——人物、时空、动静、声色、高下、远近、视听(看的角度和听的角度)、宏微(大的背景与细小的事物)、虚实、景情。
这其中的一些角度自己在讲课中也碎片化的教给了学生,只是不善于像余老师这样板块化、程式化的教会学生。
很多时候,教书匠和大师之间的差别,就是在这样一点点的积累中高下立判,怪不得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
3.拿出一联,当堂热身,夯实双基。
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例,交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文本探究的浩瀚世界,使得课堂有了无限的张力。换句话说,功夫在课内,方法在课内。万千活用例子在课外。
①首联着意刻画作者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高、下、点、面,一一得到表现——这是对联意义的诠释。
②诗人先写高处、远处:秋风迅急,秋天辽阔,猿啸阵阵;再写低处、近处:沙洲清晰,岸滩白沙一片,鸥鸟盘旋江面,景象寥落凄清——这是从层次角度进行分析。
③写登高所见,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这是从画面角度赏析。
④深秋时节,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单冷落,所以说“清”,天高霜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越发觉得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这是从字词角度细细品味。
⑤惨淡的画面,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可以说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这是从意象角度解说。
⑥全联字字精当,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字对,读来富有节奏感——这是从手法角度来理解。
⑦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突出老迈漂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这是情感体味。
⑧这是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使人情绪的作用——这是从意境角度慢慢探求。
所以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往往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息,这就是沉郁顿挫,由极大的空间一下子缩小到个人的氛围上来。
最后举杜甫晚年时期的《登岳阳楼》,尤其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他一生最后的岁月,我们可以猜测,那个时候的杜甫一定极其贫困,但他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和时间的运动之中,背景是宏大的,但笔锋一转却转向个人命运,这就是他顿挫的特点最明显的展现。
余映潮老师把三首诗放在一起,群文阅读,让孩子们体会到层次感,感受的音律美,同时教给孩子们赏析诗联的八个角度、十种关系。
这样的诗歌教学既细腻又深,具有技术性(便于孩子做笔记,掌握住诗歌鉴赏的“公式”)还兼备艺术性的赏析指导,久而久之,孩子们找到了着眼点,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品读去赏析。
入乎其内,出乎其中。这就是读完这一堂课堂实录的一点收获,记下来,慢慢反刍,仔细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