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KWL策略?
KWL是用来指导阅读和提问的一个合作性策略,适用于多个年级的学生。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1)K(Known):我已经知道什么?→读前
(2)W(Want):我想知道什么?→读中
(3)L(Learned):在阅读或探究结束时,我学到了什么?→读后
2、KWL可应用于哪些情境?
我认为,KWL除了用于指导阅读,还可用于以下情境:
(1)教师的教学反思
如在教之前,思考所任教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我们常说的学情分析。这一部分可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也可借助智慧课堂发送课前导学实现;
在教的过程中,以学生应该知道或掌握的知识点、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内容,即教师希望学生知道什么,展开教学;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小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听评课
在听课前,自己先思考:我会怎么讲这节课?如果这节课的内容经常被作为公开课,如《勾股定理》,那么我们还可以回顾下,已经知道的教法、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
在听课中,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改进或学习的地方。如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如,从题目的挑选、题目的排序看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内容的?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自己有何不同之处?哪种处理方式更适合学生?
在听课结束后,反思自己是否可以套用该老师的教学策略?该堂课是否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日常教学?
(3)课题研究
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其实也是按照KWL进行:
首先,是搜索资料,了解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即为K;
接着,是在文献综述后,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是对已有的研究结果的改进?还是将已经成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实践研究?这是W;
最后,是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这个课题给我的教学实践带来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