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25 日更54/100
5岁多的桐,喜欢玩滑板车。上周末我带着她在广场玩。她喜欢自己去滑一圈,然后回来跟我说:姑姑,我旅行回来了。我问她去过哪里。她说:每个世界,北极,美国,中国...... 然后聊一会就说要再去旅行,还让我不要跟着她,在家里等她。一直玩着这个游戏,乐此不疲。
我找个地方待着等她,一是跟着她跑太累,二是总要学着放手。但目光还是会跟着她移动。
有一次,我突然看到她侧翻,摔了一跤,然后有点慌张地爬起来,发了一会呆,就慢慢地继续滑。我赶紧跑过去,她也看到我跑向她,就停下来,呆呆看着我。我跑到她身边,蹲下来,说:我看到你摔跤了,摔到哪里了,疼不疼,姑姑看一下。她听到我这句话,哇地一声就哭了,然后给我看她的左手肘处,擦破了一点皮,手上都是沙子。我问她:很疼是不是?她边哭边点头。我拿了纸巾帮她擦干净,跟她说:很疼,那我们先到旁边休息一下,恢复下能量,再来玩,好吗?她说好,然后慢慢地滑到边上休息,也不哭了。等她再次出发,我就嘱咐她要注意安全,别滑太快,她欣然接受。到了晚上要洗澡时,还跟我说,手还有点痛。我问她要不要擦药,她说不用了。我建议如果第二天起床还疼,就擦药,她也同意。
我想分享两点内容:
1、要共情,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情感
当孩子摔跤,或者发生类似的事件时,不要觉得没所谓,也不要急于说教,更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以后会依赖你的关注而故意对他的情绪情感视而不见,恰当的做法是:试着反映孩子的情感,表明你知道她痛或者受到惊吓,表达你对她发自内心的关心,让她感受到爱。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疼不疼,不要哭。你咋知道不疼呢?你自己摔一下试试看。
其实对于很小的孩子,我们是很仁慈的,比如1岁多的小侄子,他摔跤或者撞到头,我们一定是把他抱起来,或者摸摸他,对他说:痛痛是不是?“惜惜”(潮汕话中对孩子表示疼惜和安慰的话)。但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就很容易想当然地觉得她不需要被安慰,这是不对的。别说是还没有能力处理自己情绪情感的孩子,哪怕是大人,有伤痛的时候也渴望能被安慰和理解啊,不是吗?
忽视孩子的情绪情感,很容易导致孩子心中存在一些错误的信念。我看到桐有些小磕碰时,她不敢说出来,自己忍着,问她她也说没事,不止一次。从一些迹象分析,我认为她可能是曾经出现过类似状况,被批评或者被忽视情绪情感,导致她认为把自己弄伤很丢脸,会挨骂,所以不敢说。我一直在试图鼓励她有不舒服要跟大人说。
2、警惕述情障碍
当看到孩子摔跤,正常人的本能反应一定是心疼和担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内心的情感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总能看到有些家长着急忙忙跑过去,却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这么大了还摔跤,起来。
表达出来的情感与心理真实的情感不符,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述情障碍,简单说就是识别不了自己的情感或者不懂得如何表达。
述情障碍很伤害感情。比如你不小心受伤了,很疼,你的伴侣明明很担心,却皱着眉头对你说:怎么这么不小心,这么大个人了还这么不让人省心。你啥感觉?哪怕你知道对方是关心你,也感觉很不爽吧?同样的,你这样对孩子说,孩子也不爽,且更严重的是,孩子不具备大人的分析能力,他只会解读为家长不理解他不爱他。
大人可能会担心给孩子太多的情感关注,导致孩子变得放肆无礼。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个孩子,只有被共情,被理解,她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情感,并给予他人同样的回馈。
没有人会因为情感情绪被正确理解而出现不良行为,如果有,那一定是大人的方式有偏差。
文/我若盛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