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UGFN反思录]信息时代下科学的割裂

[UGFN反思录]信息时代下科学的割裂

作者: 文竹竹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17:32 被阅读0次

    現代科學的發展方向主要是精細化與專門化。單一學科的内容極大的豐富,使得常人最多只能精通一門,甚至只能精通一門學科中的一個小類,這個情況自然而然地導致了學科之間的“割裂”。然而真的“割裂”了嗎?有沒有應對這種“割裂”的方法?應該説,認爲學科之間“割裂”了的説法,過於强調了科學發展的差異性,沒有看到科學發展的公共性。

    什麽是科學發展的公共性呢?簡言之就是科學的發展具有整體性。這個整體性首先表現在代際之中:這也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即科學成果是代際積纍的。儘管有的科學家可能終身都進行秘密實驗且不公佈其進度與成果,但整體而言,大多數科學家都選擇了將自己的成果公之於衆,傳承後代。如今輝煌的科學大廈不是哪幾個人在幾十年閒便建立起來的,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起來的。這個整體性其次表現在學科之間:從三次工業革命的傳導發展過程就可以看出,某一個學科領域取得的突破和進展,都由遠及近地影響到整個科學領域,甚至是非科學領域。更何況不少學科之間存在一定的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底層基礎的水平決定了上層建築的上綫,整體性在這裏體現的更加明顯。還有的原因就是科學所研究的對象——這個世界,是複雜的,由衆多不同的因子組成,亦有著諸多不同層次的規律,想全面地認識和研究這個世界,就需要跨學科合作研究,應用多種方法來研究複雜的現象和事務。

    在科學史上,不乏相同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在競爭過程中互相鼓勵和幫助最終使研究成功的佳話。名譽和真理在大多數科學家看來,後者都遠遠比前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例如,DNA雙螺旋模型的建立者沃森曾説,“我的實驗方法在化學上永遠無法獲得確切的答案,只能得到生物學上的結論”。最後他透過在不同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中工作,邀請其他領域的科研人員拍攝DNA的X光圖和經過專業化學家勘誤后的核酸化學理論成功建立了雙螺旋模型。這一模型的建立符合諸多學科的理論,解開了生命的密碼。然而,許多人願意給沃森提供幫助,部分原因是出於“希望生命的密碼能夠在大西洋的這一側率先解開。”其民族與地域榮譽感可見一斑。在文化和歷史緊緊相連的歐美之間尚且如此,而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或者是遙遠的其他大陸上所進行的研究,恐怕更加為歐美科學家們所希望“率先破解”吧。

    正所謂“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在信息越來越公開化的21世紀,卻越來越多的國家、部門、科學家選擇暗中進行自己的研究且不分享自己研究的大部分或主要成果。這一現象無疑是共享時代裏的一股逆流,但這股逆流的產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是信息的價值上升。信息化在經歷了相對混亂和普及化最大的第一階段后,邁向了正規化和市場化的方向。以國内的百度雲盤為例子,早期百度雲盤上可謂包羅萬象,不僅内容豐富且大多免費,侵權現象較爲嚴重。現在則衍生出了許多專業的資源收集平臺,内容更加豐富和系統化,甚至具備强大的檢索功能和合理的分類制度,但大多需要付費購買相關的資源。關乎歷史,學術,尤其是科學的發展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但是,科學的作爲關乎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指標,顯然不可能與百度網盤上的資源一樣隨意販賣和侵權盜用。許多實驗室由國家資助的背景更是為這些成果披上了道德和法律的隔離服。其次便是當前國際形勢并不十分和平,部分國家之間競爭激烈,甚至不惜使用制裁手段,更不可能白白出口科技成果。國際競爭激烈的背後是激進的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決定論的擡頭。血統和顔色與政治結合,再次構建了新的鐵幕和柏林墻。新的鐵幕比舊的更小,新的柏林墻也沒有戒備森嚴,但它們確確實實地造成了信息的阻斷,破壞了科學的公共性。而這對科學的傷害非常之大。

    推動科學發展的兩大因素之一的合作被削弱了,而另一大因素競爭被加强了。這兩個因素看似相互矛盾,實則對立統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可以共同發揮巨大作用的。然而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至少現在還沒有會回來的徵兆。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種紳士般的戰後談判和外交禮節至今未回來一樣。

    文竹

    2020/5/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UGFN反思录]信息时代下科学的割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vn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