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面广,流行量大的一个词语叫做“精准”。在度娘输入“精准”两字,满满的都是些新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营销、精准人脉、精准客源……于是我想到一个词:精准教育。原以为这应该是我首创,到度娘精准搜索,发现已有十个词条。但八个是机构名称,真正有内涵的为两条,一条叫做“人类思维精准教育”,一条叫做“拥抱未来精准教育”。前者主要介绍了一些心理学家在人类思维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其中有两段论述可作为我们研究的根据:
人类在没有完全解析上述论据的时期,每个人在运用大脑组织记忆能力的时期,注定会存在诸多误区和不精准的通道,经常会出现需求记忆的内容,往往很容易忘记,不需求记住的内容,确实能够记忆一生的现实事项。
类似的事项,每个人生存进程中存在很多。同样的教育环境、内容和师资,确实存在接受教育的结果千差万异的事实。多少从事教育的人员,想千方设百计的例举解决方式,都不能够彻底和根本的解决这一事项。事实上,人类大脑思维天生存在三种状态:“大脑思维清晰、混沌和停顿”。确实,人们接受教育的进程,所有的外部条件相同,被教育者大脑思维所处的状态不同,接受教育的结果不同。
后者说的是家长盲目攀比,出大钱让孩子学这学那,出国游学,雇保姆照料,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性格爱好、家庭环境、家长水平、社会条件等等的区别,以“爱” 的名义毁了孩子。
而我们所谓的“精准教育”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情(个性、爱好、家庭影响、心理需求、实际需要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每个人能够获得他想要也应该要且具有实际效用的分属知识、能力、情感三大领域中的各种发展元素。就这个定义而言,前无古人,笔者称得上是“精准教育”的首创者。别人最多拟了一个名姓,而真正的孩子为我所生。以后称我“精准教育”之父我也不会愧领而敢坦受。
事实上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没有想到“精准教育”或“精准教学”这样的概念。只知道基础教育折腾了这么多年,但结果却并不佳,方法模式理念层出不穷,能解决问题的少而又少,老夫写书十多本,最终也只能一声长叹。笔者引以为傲的是二十年前在中学执教时搞过分层教学,也提出了诸多个性化教学方式,如自教、演教、研教、野教等等,不过那也只是脚踩西瓜皮,东鳞西爪,并没有形成“精准教育(教学)”的思想。因此,也就不可能在相当范围内推广我的经验。后来,我开始倡导文感、艺术化教学,结果大体相似,发表了几篇论文后便不了了之!
真正让我想到“精准教育”这个概念,是因为最近我们在筹建第十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时的一些遭遇。一直以来,各地名师、教学期刊编辑部十分慷慨地向论坛组委会提供图书杂志。组委会觉得有必要对个人与机构的慷慨相助进行表彰,以鼓励更多的人关心支持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于是项目组设计了各种感谢卡发送。感谢卡上包括了老师的简介、书名或刊名,活动的邀请函等等,感谢卡做好后在QQ群或微信群推送,诸多老师对此很感兴趣,也很有热情,自己有要事冲突来不了,却帮助我们推送信息;但也有教师可能比较反感。虽然百余个群只有一个群主找我商量不要连续不断发送感谢卡,但也有一些群,群主挺宽容的,但总有几个群员在我发了感谢卡后,便快速发送各种材料(有的还确实不错,或许只是巧合),使感谢卡刹那沉底,不见踪影,因此感谢的效果十分有限。总之,面对我们的信息投放,爱之者广而告之,恨之者如枕蒺藜。这也决定了我们的感谢活动出现令人尴尬的现象:想见的人见不着,不想见的却总是能碰上。于是,我想到了另一个词:精准投放。我们的信息材料不是不好,但也不是适合每个人,我们在推送时必须选择好目标“客户”,进行正确的点对点的投放才能产生积极的效用。但难就难在这里:即使用上大数据,即使你能判断出群里面哪些人需要这些信息,你也无法将信息有效地投放到有需要的老师的手中。因为无论微信还是QQ都没有这种选择性群发功能。群主可以@全体或群发公告,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活动信息,但同时仍然免不了打扰另一部分群友。我们的教育不正处在这样的尴尬之中吗?
教育说白了就是教师在不断地进行信息投放。班级就像一个群,班主任是群主,课任教师是群管理员,学生就是一个群的普通成员,只是很难退群。于是,群主与管理员每天发送着各种信息,群成员有的欣然接受,有的无动于中,有的则敢怒不敢言,有的就专搞破坏……这种情况令群主与群管理员头痛不已。怎么办,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点对点精准投放——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等。然而,想想容易做做难,班主任也好,课任教师也好,时间精力十分有限,面对数十甚至上百的学生,根本管不了每个人的喜好、特长,就算管得了,每个学生的情绪都会发生变化,例如今天想来点朗诵,明天就懒得开口了。因此,教师教育教学的目标总是被大打折扣。那么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小班化可能是唯一的出路。问题是中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资源本就捉襟见肘,更何况开放二胎后,孩子数与教师数增长比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小班化教育在局部地区可能会行得通,但在绝大多数地方仍然只能是大班教育的天下。问题在于:就算是10余人甚至是10人以下的小班,要做到信息的“精准投放”仍然是困难重重。这就是为何很多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的重要原因。教师的有限信息和单一的投放方式,决定了某些学生信息接受的障碍。
因此,教育要做到“精准投放”,必须具备以下四大条件:
1.每位教师必须经常性地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并且确保这些资源库中的信息能够随时灵活地调用。
2.每位教师必须不断地创造信息资源投放的方式,传统的“群发”方法可以存在,但要从主流地位降格到辅助作用。点对点的传递也必须放弃单向灌输。自悟、自教、自研、自画、自演等等“自”字头的方式将是“精准投放”的重要方式方法。
3.把握每个孩子的心理动态,在掌握其主要性格、学习风格的前提下,判断其对各种信息的可能态度,从而决定哪些要加强投放,哪些要改造后投放,哪些要放弃投放。
4.拓展教育活动的空间,加强教师的点拨指导能力,通过教师有限信息的引导规范,帮助每个孩子学会自己觅食,自行消化,自我内化。
电子版邀请函与报名通道 纸质版报名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