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人生如戏”。细想,这话很有一番哲理。每个人从哇哇坠地,从幼年,经童年,走过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后的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最后的入土为安。这其间,每个人的人生旅途和心路历程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大戏"…
在这部属于每个人个体的"人生大戏”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具特色”的"传奇”。在自己"传奇大戏”,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如何去找到自己的"角色”,如何找回最真的,最好的自己?这就不得不去寻找"榜样的力量”,这就要自己先学会“看戏"。
那么如何学会"看戏”呢?
要学会“看戏”,最好的,最直的方式当然是和"戏友”或者是"戏迷”们一起去"戏剧院"看戏,品戏。但是,在当前互联网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网络电视,手机,也是每个人看戏,品戏的平台。但笔者认为,看戏,品戏的另一种,常被很多人“运用”,却常常在心里忽略掉的方式不得不说,这就是"阅读"。而且有时“阅读”是比看一些“二流戏剧演员"和所谓的"影视明星”演的“戏”更刻骨铭心。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中国的"四大名著”及其改编的相关的精典影视剧,特别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早晨从中午开始》。每当捧着读起,这一部部“人生大戏”中的人物主角,配角,过客以及小丑们的形象仿佛就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诚,什么是虚伪,什么是人性的善良,什么是人性的扭曲。我们既可以感觉出向上的力量,更学会了该如何面对自己不是如意的现状,让自己永远走在求真务实,向善向美的进步的路上。
当我们把阅读当"戏”来品,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烙印。觉得他们就是自己卜的师长,恋人,朋友,兄弟,姐妹,我们就会记住他们真诚的叮嘱,记住他们的教训,记住他们所遭遇的生活中和心灵上的种种苦难,记住了他们的坚毅,执着,信念和面对生活,面对劳动,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而且是一经品读,就往往与之相伴一生,当你在深夜内心孤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就是你最真诚的陪伴。所以有时候也难免为某些剧的改编,剧中的人物与自己"初识"的印象反差太多而对编导以及演员而"怒发冲冠",这是阅读时,书中“人生大戏”中的每个“戏中人物”给一个真诚的读者"观众"都或多或少地留有过的感觉。这种"品戏”的感触越深,其对一个人影响和作用就越强烈。
人生如戏,每个人除了要学会看戏,品戏外,在生活中还要学会演戏。而且要演出自己的特色,演出自己的风格。让自己做自己人生这部戏中合格的主角。就必须在经常看戏,品戏的前提下,倾全力演出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最真实的体验和情感。这里,古月,张克瑶,孙飞虎,赵恒多,王铁成,苏林等特型演员给笔者的启发最多。尤其是古月先生演的毛泽东主席,那叫一绝,至今为止,笔者感觉无一人超越。古月老师演毛主席给我的印象之所以如此完美,我总结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的深入。古月老师终身只演毛泽东主席一个角色,所以他就会将自己所有的精力用在研究毛主席的言行举止的学习中,所以学的深入。第二是演的投入,据了解,古月老师在受到中央高层领导人接见时,他都不忘以"毛主席"的姿态和国家领导进行"演戏”,这种"演的投入”的精神在演艺界恐怕是无人能及。这是那些对演艺技术丢失了真实和真诚的人是无法达到的。
所以学会了看戏,才知道什么样的演技和怎么样的投入才能扣人心弦,让人内心感动,这就是看戏时的认真,才能理解演戏时的真实与真诚是当一个“好演员”的根本,所以才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返思,不断锐意进取,最后才能找到生活中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他或者是她才能演好自己的“人生大戏”。
人生如戏,所以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看戏,才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演戏,即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留给别人的美好的剧集和感人至深的人生启迪,而不尽是所谓的逢场作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