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吾凡君~~
最近看好多人都在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以至于我一度以为这是近几年来的畅销书,后来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本书距今已经100年有余(由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于1919年)。
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于它是名著,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代名词。
它代表着抛却尘世铅华的“六便士”,追求自我内心和梦想“月亮”的那份勇气。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这是这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这“六便士”可真不简单。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飘然崇高不同,这“六便士”包含了突破道德与人格的最底线。
它不仅仅是我们想象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抛却功名追求梦想的豪气,同时包括了:抛妻弃子、傲慢自大、横蛮无理、自私自利、夺友之妻、逼死女友……这些无下限的人格堕落、人伦崩塌。
如果说艺术家需要为“艺术献身”,那本书的主角就是间接要求别人为自己的艺术“献身”。
读过这本书的都知道,作者毛姆是以著名画家高更的经历为原型塑造主角的,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里只是高更所经历的一些事,并不代表就是高更本人。
(小说本就有虚实结合的成分)
我们现实中常探讨的一个问题,为了达到目的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那书中主角追求自我、追求梦想、追求艺术、追求他心中的那份“月亮”,抛弃了做人最基本的责任、恩义、品格、廉耻是否可以理解呢?
在这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传统艺术追求的是精神的极致与震撼,与人性中的爱与美。如果追求艺术的代价是签订出卖灵魂的契约,那所得到的还能叫做“艺术”吗?
每一部畅销作品的问世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但它一定能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艺术创作本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用价值来衡量。
最后,都希望我们在追求内心“月亮”的同时,不忘现实生活中的“六便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