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交/社交产品的本质探讨

社交/社交产品的本质探讨

作者: 迷乱 | 来源:发表于2016-04-28 13:53 被阅读203次

    最近和朋友聊了社交/社交产品,也看了一些文章,就来写写这东西。

    一.社交本质

    从小,我们的父母、老师怕是都在教育子女,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多交朋友,不要发生冲突和争执。除了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更多是他们出于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潜意识表达,毕竟在社会历练多年。

    这大概就是大部分人,关于社交的启蒙教育。

    说个我的故事,从初中,我的2个已经过50岁知天命的老师(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就时常对学生宣扬,即使考不进重点高中,最好也要花几万去做陪读生。因为你身边同学都是优质的,以后在家乡更能左右逢源。

    从上面,也可以初步感知,社交好像是场交易?我们为了某种自身的利益,做着短期或者长期投资交易,而去社交?是这样吗?

    人与人为什么要社交?

    从个体来说,可能是出于存在感、虚荣心、好奇心、敬仰爱慕、金钱利益,也可能出于情感交流、性需求,可以说,没有没有毫无目的的社交。社交,可以说是“交易”。但这种交易并不是冷血冷漠的,和商业交易并不同。

    可以用经济学来描述这种关系。人具有资本,如权钱、颜值、身材、幽默风趣、知识等,同时也有需求,如靠关系、融资、性需求等。资本可用于社交网络来做投资资本,来吸引他人,相应地可能获得投资回报和红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不足。交易双方各取所需。

    社交=交易=资本优势+需求+时间金钱情感等投入

    社交“交易”示例图

    就像Man是单身,有钱帅气,想要个美女当女朋友;而Woman也是单身,美丽可爱,想找男朋友呵护自己。于是二者,通过社交渠道接触认识,投入时间金钱精力等,最后就相爱在一起。双方资本和需求互相满足匹配,产生交易互利双赢。Man的投资回报就是抱得美人归,Woman的投资回报就是拿下高富帅。但有时候也可能是单赢、没有赢家。

    社交经常是一种长期投资,尽量挑准优势股,在未来可能某个时刻股价飙升,你就出仓盈利了。但也可能是烂股。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本科是物联网专业的。在知乎上回答过相关题。后来有个做JavaWeb开发的朋友,加了我微信,表示对物联网有兴趣,希望我到时能帮助他做相关方面的研发。这里其实就是,一种社交交易。我的专业学识是我的资产,那位朋友对着有需求。于是加微信交朋友,可能日后能有帮助。(可是我学识差,对专业不感兴趣,就是所谓的“烂股”,他投资没获得回报)

    而社交回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

    二.社交产品

    社交产品,就是将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交更便捷化,解决信息不对称,连接人与人,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多元化的渠道,极大的提高社交效率。思考下主流社交软件带给人们的价值就不难理解了。

    社交产品point

    以上几个明星社交产品,都在不同方向对社交进行了极大程度地效率提升,简化方式。任何一个社交产品,要么满足人性的一种,比如好奇和性,要么就是高倍率地放大简化社交成本的度。

    社交产品3个重要因素:内容+互动+关系

    社交产品的关键可以用这三个词来形容,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用户之间产生了一定内容,才会发生真正的互动,而一定频率的互动这会产生关系。而内容的于是就产生了良性的社交闭环。

    社交产品三要素

    内容

    这里指的是内容价值流,人产生的内容在社交网络传递过程中,引起互动甚至关系。这包含内容的产生、加工优化、发布传递、发生互动和关系。如Instagram,通过图片内容切入。用户产生照片(刚需),然后Ins提供贴纸、滤镜、文字等加工优化功能,通过Ins满足了各色人先大众分享照片的需求(源于各种心理)发布,展现传递到对相关话题/人物感兴趣的用户中,然后发生互动和关注,形成关系。同理YouTube、Pinterest。

    不仅,内容的质与量也是至关重要,“质”决定了社交产品的整体关系建立度和互动的深度、频度,增加粘性度,还对量起到促进作用(激励);“量”则能产生马太效应,形成良性的用户习惯(分享),形成大社区,反过来影响关系和互动。这类型产品,由于欧美人创造力、想象力普遍高于中国人,产生的内容丰富出奇吸引人,也是内容社交玩的转的原因;而中国人大部分是自拍、婴儿萌宠、风景,内容单一。这就像火了一小段时间的小咖秀,动个嘴模仿嘴形,或者自制秀,所有也都是大同小异,并没有足够的娱乐性和趣味吸引人,用户玩几次便会觉得单调,所以国内这一方向公司复制国外模式目前依然没有成功的。

    举例:QQ十几年建立起的人脉圈,把用户死死的捆住;微信早期通过QQ入口引入用户资源,把握住了关系这一要素,从而内容、互动相应产生了,形成了完整体验的社交,再加上熟人社交、金融支付、一系列账号合作登录等个人信息,把用户捆定住,用户黏性度很强,就像“抓住了男人的胃,就抓住了男人”;陌陌则是主打陌生人社交(近场社交),陌生人出于好奇和色欲打招呼聊天产生内容,进而产生互动,然后有意愿地则向“关系”发展。

    再来回想那些失败的产品米聊、易信、来往的原因:米聊当时的对手是微信,而微信有着8亿多QQ用户的入口资源,再加上软件良好的体验,而bug频现和依赖于MIUI的米聊,用户获取基本只有小米手机用户,这就决定了“关系”数量的天花板,相应地影响到内容和互动要素,同时也没有比对手更大程度的提高社交效率,自然是会失败。同时米聊名字也失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小米手机专用APP,也就是品牌占领的心智资源;易信、来往,共性就是用户体验差,自己的定位不明确,社交三要素没有把握住。易信推出的一定量免费短信和免费电话虽然是能促进“内容”的产生,但是复杂的积分换取和短信拨打方式,体验感很差,在IM面前很鸡肋,效果甚微。其朋友动态圈更是产生不了内容和互动,跟建立不了长久的关系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交/社交产品的本质探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yl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