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皮囊》,写人的那一篇篇,读起来真不舒服

《皮囊》,写人的那一篇篇,读起来真不舒服

作者: 唐真忆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16:35 被阅读0次

    “香港阿小给这群野生的孩子内心,造成了极大的触动。或许印第安人第一次看到欧洲人也是如此的心情。”

    整本书里面,这样给人明显歧视的句子,很多,读起来并不舒服。

    印第安人看到欧洲人也是如此的心情,我确实不清楚如此心情是什么心情。我只记得有则新闻是这样的,印第安人看到有飞机窥探他们的时候,他们是拿起自己的弓箭扔向那架飞机的。

    八卦乡里乡亲的书,大多是这样。

    作者有的是观众视角,偶尔又有些上帝视角,试图把平平淡淡里面的起起伏伏写得举重若轻,却让人读起来有些假模假样的感受。

    我自己写完东西,再回头看也有这样的感受。

    小家子气?应该是。

    “我其实内心已经认定自己不会喜欢这个阿小的。在邻居小孩共同组成的拖鞋军团里,我最会读书,也是最得长辈和同龄人关注的,阿小虽然也引起我的兴趣,但他夺走了原本属于我的许多目光,让我多少有点失落感。”

    这应该是作者长大之后回想这件事的感受,作为小孩子,只会去做而不太会去总结。

    看来很多性格,从小就因为家庭、环境的因素养成后不可逆转。

    灵性并不是谁都有。

    “第一次的见面,有点狼狈。我手心全是汗,说话有点结巴。还好是他淡定。”

    倘若阿小后来没有被安排跟作者玩,那么不清楚后面会不会把长大后的香港阿小写的更惨。

    不禁想起李娟的文字,生长在天山脚下就是自然大气。

    不过书里面写得也真实。

    小时候在农村,如果谁家来了一个城里孩子,那必须是另眼相看的。

    不仅邻居大人常说“哎呀,这就是城里来的孩子啊,怪不得长得这么白。”,就连小孩子手里有块糖,他也会忘记他自己的亲兄弟姐妹,自己不吃,也要把这块糖给那城里来的孩子。

    天生的优越感,后天被纵容的优越感就难怪愈演愈烈了。

    “我知道,他是在自己亲身感觉到自己的失败前,先行切割。”这文字还是可以的。不过还是补不了整个基调的瑕疵。

    “其实我偶尔会同情阿小的,特别是熟悉后。我觉得他是个孤单的人。这种孤单我觉得是他父母的错。”这不,又上帝视角了。

    “我想,他选择我或许只是因为,我是附近最会读书的孩子,他认为这是一种阶层上的接近。”好嘛,就是这个歧视----”阶级“。

    或许和李娟的阿勒泰不一样,这本书从一开始就认定要去严肃感悟人生,所以就放弃了幽默。

    这应该也是作者的态度。

    所以读起来并不舒服。

    不过读起来还是让我觉悟到了点东西。

    那就是放眼整个自然界,万物平等。

    不平等是后来愚蠢的人类自己作出来的。从食物链到人类的阶级,都是人类自己挖坑所致。

    而在我以后,真正的阶级不再是用金钱地位来划分,而是用人格,其次是理想。

    凭自己的记忆和别人的描述,就可以去写别人么?我越来越怀疑了。

    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可能复制,更不可以有完全的感同身受。

    所以就单纯地记录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好了。

    自己的感想就自己留着琢磨,别去影响他人了。

    书里面写的是自己故乡的事情,父母、阿太、童年的小伙伴、同学。却发现作者把这些人写的都比较“不幸”。

    我不敢想象当事人读到这些写自己的文章,会怎样。例如“天才文展”,我无法想象这个人看到写他的文章是什么感受。

    写另一个朋友厚朴,借他人之口,评价说“不彻底的文明,不彻底的土,彻底的乱唱,彻底的难听。”其实用来评价这本书也有微微的恰当。

    作者看起来很想帮厚朴,但是又一次次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对厚朴的担心,很快被每天日常琐碎的各种滋味淹没。”作者是真心的,却也是真心不会去行动。是一种天生的怜悯心,只不过身体的诚实被文字掩藏起来太多了。

    “厚朴死了,班级组织同学们去探望他家。想说你们是最好的朋友,要不要也去送送他?”

    呵呵,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死了,却是被别人其他朋友通知。

    最后一篇后记,交待了写这本书的目的,很诚恳,表达了很尊重每一个被写的人。

    我读完这本书,感受到作者对家庭的爱,对于友人、伙伴是有些欠缺的。

    看介绍,韩寒监制。

    不好意思,本人不喜欢读韩寒郭敬明的作品。

    如此,我读《皮囊》的不舒服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皮囊》,写人的那一篇篇,读起来真不舒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bf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