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那时
“左拐进门靠窗圆桌就是。”
“还好刚过暖身…”暖芬递给我一杯水。
“好期待!他等等会说该准备啥吧?”
前来的我们满心期待你所知道的,关于那里的一切。

说不的勇气
“主题不是德国历史吗?怎么讲到变瘦去啦?”
“跳来跳去主线模糊了我也觉得”
“唔….”
但是你的漫不经心,是让我们感到如此无理。然而,我却只能压抑怒气,并且轻蔑那个不敢说不的自己。

敢要的志气
“贝多芬故乡在哪?”终于忍耐不住举手发问了。
“到Bonn时记得去广场绕绕,可看到贝多芬雕像”
我们之间的关系,该不会每次都需我跟你要,才能继续?
喊停的底气
“怎么讲讲又离题!”
“等等。他不就准备了素材。咱一问一答便是”
“至少问时感觉回答都还挺真诚。”
我一直很努力在倾听,并且等着你告诉我,在书中究竟提过什么解决方案或轨迹,让我能试图去找到值得纪录的内容,与目的。

我瞒不了别人,却只骗到了自己
“走吧!我看妳都快受不了”
“都到点了,演讲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是的抱歉!你的讲书还没结束我就想走了。虽然知道你是真心,但是如此多的分心出轨、主轴未明,让我落寞且失望地离开你的生命。
- - - - - - - - - - - - - -- - - - - - --
【创作思路分享】
🌺 推荐语🌺
作者反其道行之,用听书者的感受来反衬讲书者应有的能力,构思相当高级。
1. 作品有一种让人详见恨晚的感觉,构思巧妙,初看懵圈,回味令人拍案叫绝,脑洞大开。
2. 标题中的“出轨”一词用得很巧妙,跳脱出原有对这个词的认知,形象地表达了听众思绪游离的状态,从听众“初见”时的期待,到感受到讲书人的“漫不经心”、抓不住听众想听的内容、到最后实在听不下去要离开的失望。情景连贯完整,实实在在表现了一个不合格的讲书人的样子。
3. 作品五个清单层层推进,五种状态,对应五种能力,让读者与文中的听众一起,感受到了不安和焦炉,并且加深对学习知识的深刻认知,很强的增加了听众的代入感。
以上大致朋友对我作品的评论,其实也反应了思维创作的过程,谢谢阅读,请多多赐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