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贿赂是现代人的产物,原来并不是,它在遥远的春秋就诞生,在那个讲究礼讲究道的年代,更是在那个掌握话语权的高层。毛不易的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所有邪恶的人不再掌握话语权。”可邪恶之人却偏偏掌握话语权,不仅掌握而死不悔改。哈哈。
读了《臧哀伯谏郜鼎》,再联系《臧僖伯谏观鱼》会有什么观感呢?嘉勋说,这是两代人的无奈,也是两代人的坚守。我想,会不会国君认为自己掌握臣下的生杀予夺的大权,狂习惯也妄习惯了,认为礼是我制定的只是用来诓诓臣下的,至于王上嘛!可为可不为。宋襄公打仗施仁义广为笑谈,为何?
臧僖伯、臧哀伯这对父子的谏言不可谓不精彩,不可谓不动人。既然精彩动容为何两任的国君皆听之任之全然不为所动?这使我想起史上一对君臣,在进谏与纳谏问题上堪称楷模的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佂。有人说,是李世民本身战功赫赫,强大的自身才能虚怀若谷接受批评与意见。也有人论述了许多列举了一丶二丶三丶四,总而言之里是为了利益起初是要拢络太子集团稳定山东,那后来呢?应该是见识到魏征的些许谏言虽然冒犯龙颜,于国却大有俾益,才会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人生彻悟与感慨。看魏征不在时,太宗力主征高句丽,铩羽而归,感慨:“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刘邦关于定都何处,竟接纳娄敬这个小兵的建议,定都长安,而后迁各诸侯贵胄入关充实人口。正是刘邦的从谏如流,开创了汉几百年的伟业。当然刘邦在听取建议的事更不仅于此,如鸿门中途离席、拜韩信为大将军等等。
让我所前后联结读读《季梁谏追楚师》,你会发现季梁善谏,当然也得君王善纳。随侯就入耳入心,心中有恐惧,勤修内政,楚终不敢伐。打仗打的是心脾性情,少师的行为就在斗伯比的五指山中。或从此文中可见古人对道的追求,对鬼神也并非全然如今天的迷信。喜欢“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主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胜败之事不在鬼神,在鬼神之主一一民也,民心也。
本文言及的道、忠、信,应该是规距。道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忠是使人民得利;信是言辞不虚妄。诚如太宗所言:君为舟,民为水;民重君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后世知是出自太宗之口,实则出自战国时期荀子《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