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是1845年,他27岁便写成这篇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要知道,马克思17岁便写下名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因此27岁能有如此思想成就,并非偶然。
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此文。他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他的时,发现这篇手稿,并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公开发表。
全文很短,通篇共11条,不到1500字,但文中的每句话都很经典,《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表面看,文中11条没有关联,上言不搭下语,但实则贯串着清晰的逻辑结构。
总体来看,讲了三个观点:实践观、人性观和哲学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此前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他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人性观和哲学观的阐述上,文中有两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一句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此批判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归结为类的错误观点。后一句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相信你一定听过。
如果没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读这篇即使只有1000余字的文章,仍然觉得十分晦涩。而真正弄懂之后,一定拍案惊奇,惊呼天才。
虽然篇幅很短,表述相对马恩的其他文章来说已是通俗,但并不容易弄懂,因为每句话的背后都是一定的历史和理论背景。
除了理论本身带来的启示,反复阅读研习,我有两点很深的感悟。
其一,现在人们著书撰文,喜欢追求长篇大论,越来越容易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解,字数越多,文章越高大上。我们经常读书就会发现,真正的高手具有使用较少的文字一针见血地阐述清楚问题的本质,内容为王是作文应该追求的价值导向。
其二,马克思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绝不仅仅是具体观点甚至体系的改变,而必须深入思维方式的层面,实现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人的自我革命同样如此,必须从思维方式层面进行变革,比如固定型转向成长型,才能迅速实现自我迭代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