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374天早安问候。
吃吃喝喝睡睡的婴幼儿,到底需不需要做妈的亲自养?
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妈妈的最大价值就是奶娃吗?
婴幼儿除了吃奶、哭闹、睡觉,还需要什么教育?
上个世纪50年代,加拿大有两位学者做了一个“剥夺感觉”的实验,即招募一批志愿者,待在实验房间好吃好喝还有报酬,唯独看不清(戴上半透明护目镜)、摸不着(戴上手套)、听不见(没有人也没有声音)。
测试结果发现,被试者们在测试开始的头两天状态挺好,吃饱睡足还能胡思乱想,然而,自从第三天开始,不断有人出现烦躁情绪,坐卧不安,即便实验约定“在房间里待得时间越长,钱拿得越多”,可还是有大批被试者陆续逃离实验。
当实验人员询问被试者原因时,他们表示:在没有感知的房间里,过了两三天后产生说不出原因的烦躁,感觉再待下去就要疯了。
实验表明,满足“吃饱喝足”的物质条件并不能使人健康成长。
这个理论其实应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
特别是出生头一年的婴儿宝宝,他们不会说,没有行动能力,当他们开心了,难受了,只能通过哭的方式进行诉求。
如果婴儿的诉求能够很快得到亲人的回应,那么就会带给婴儿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刺激大脑良好发育;但如果,婴儿得不到及时回应,恐惧感就会包围他们,无助、被遗弃的痛苦感烙印在婴儿心底,隐匿而深层次地影响着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
婴儿从妈妈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通过自己的五官感觉体验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认知这个世界。
也因此,每一个人对婴儿的抚养接触,其实都是在帮助婴儿积聚他未来成长需要的心理营养,那或许是妈妈的拥抱、奶奶的逗乐、爸爸的亲吻……无疑,在宝宝出生的前几年,妈妈是最佳照顾人选,不仅因为哺乳的关系,也因为妈妈从怀胎十月起就与孩子建立了心理连接。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孩子与妈妈之间一对一的抚养模式,孩子从妈妈身上汲取到的依恋是无法从任何人身上替代的。
如果现实有条件,允许妈妈可以亲自抚养,特别是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这将为孩子储备下一生的“心理”能量资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