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洋在微信里对我说:“我的青春在北京。”
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的一个午后,看着北京虽然有些堵,但很成熟的建筑和交通体系,让 我这个在三线城市里看惯了大路中间突然冒起施工围墙的人感觉惊奇,于是就忍不住发了 一条朋友圈。
彼时,洋正在昆明的某个厂房,为了早点转正,拿到正式员工的待遇,大学还没毕业,考研又落榜的他提前去实习。
“你发朋友圈的地方我曾去过。”洋说帝都真好,真他妈该去闯一闯。
然而据我所知,说他青春在那儿的他只是在读大一的一个劳动节去过那儿。
二
洋和我是小学就认识的兄弟,他瘦而高,特别周全,和他在一起吃饭做事,他会为你准 备好所有你能想得到的细节。
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时,我爸妈去外地打工了,他和王许(我另外一个兄弟)曾多次 陪我走两个多小时的路到我家。
我们三躺在我们家那张床上,讨论我们学校的女老师和女同学,最后还各自给自己取笔 名儿,在我生日的时候他还给亲自用他那粗大的笔画给我画了一本画册。
我想在常常想,如果没有他们的陪伴,我读初中的时候该如何度过那么漫长的留守时光。
三
中考时我和唐洋都被学校选到了我们从来都没有去过的县城参加考试,我们去的第一件事就是爬了县城最高的塔。
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想起当年在塔顶的感觉,我们俯视着县城里的高中,想要考入里面 从那儿走出大山。
然而,我和洋都是初中升高中的失败者。
我们的家都在贵州最基层的村镇一级,读书走出大山是我和他从小就有的愿望,因为都很 努力,两人的成绩也在伯仲之间。在我们县有一个很有名的高级中学,就是我们俯视的那 所中学,里面一本上线率很高,民间都说上了那所高中就有半只脚走进了大学。
可惜中考的时候我们没有考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以微弱的分差落选。
再后来,我们同在农村的父母为我们交了择校费,我们最终以两个家庭把积蓄都掏光的代 价进入了那所鼎鼎大名的中学。
那是2008年夏天。
四
也许都是因为择校的原因,我们上高中后很少联系,加之后来我学文科,他学理科,见面 的机会就更少了,每次见面也是谈谈彼此的成绩,相互鼓励一把后又投入学习。
遗憾的是2011年高考的时候他还没能考上一本线。
我后来断断续续的知道,他在高中时过早的收获了一份爱情。然而两个不同的分数加上因 为择校费而背负的压力,让他在高考后痛苦不堪。
那时我以成功者的身份批评过他,最终我们在县城的江边厮打起来。
再后来我读了大学,他重新选择读了一次高三。
好消息是,和他谈恋爱的女孩,考上了一本还陪他一起复读了一个高三。
五
复读一年后,洋再一次被高考击败,他踩着一本线进了贵大,而和他谈恋爱的女孩去考 入了北京的一所高校。
大学的第一个五一,他坐硬座从贵阳到了北京。
那些天他们去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去了天安门,也去了那天我发朋友圈的地方,唯独 留下长城没去,因为想留着下个假期再去。
六
最终的结局是洋再也没有去过北京,自然也没有机会登领长城,原先留着的长城也留成 了遗憾。
从北京回来后洋和女朋以一种没有说分手,没有说在一起的状态就淡了。
每次我和他聊到这个话题他都用其它的话题一笔带过,然后一脸怅然。
七
我记得那时他有晒在北京的照片,两个人合影的样子看起来很开心,然而一共七天的假期 减去四天往返的旅途,那样美好的日子只有三天。
可就要毕业了,提前去实习,还是单身的他说,那三天是他所有的青春。而接下来的日 子,他会在云南从一名学生变成一名员工,一个男人。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曾在县城里的高塔上遥想过的异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