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也读过这篇课文。我家在农村,并且,很不幸我的“家庭成份”是“地主”,我虽然也恨透了“学鸡叫”的地主,但我对地主通过学鸡叫来催促长工早点下地干活这件事表示怀疑。
首先,作为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地主,自然知道两眼一抹黑,下地没法干活不说,还会踩坏庄稼。作为“精明人”的地主,不会干这样的蠢事;
其次,虽然地主确实有催长工早点下地的可能,但更知道提高长工干活的效率最重要的方式,是让长工吃饱(注意,不是吃好!)睡好,这样才有足够力气。说到这几,肯定有读者会跳起来反对:你说地主心肠那么好,让长工吃饱睡好的还是地主吗?这不是我有意美化地主,是反对我的人没有常识。
一般的农人对自己的农具,包括家畜都无比爱惜,因为这是他们的财产,精明的地主更是知道爱惜自己的“生产资料”,对长工这样能够给他创造价值的“生产力”,更是懂得怎样利用才会发生最大效力。
假如都像文章中的地主“半夜三更起来学鸡叫催长工下地干活”,那这样的地主肯定是个并不富裕甚至会很快“垮台”的地主。
所以,地主和长工的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地主知道不给长工创造吃、住的基本条件,长工会“出工不出力”,给自己创造剩余劳动价值的可能就小得多;
然后,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地主阶级,应该是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力,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能够提升当时落后的生产水平,对社会的进步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他们霸占劳动果实,对积聚的劳动成果不会按照“按需分配”,是人们憎恨和痛恨的。这也是时代进步要摧毁的制度。
但是,没有通过科学论证、一刀切的全面“打倒”,是一个制度代替另外一个制度的必然。这种“必然”不一定全部是进步。历史证明,这样的“打倒”导致的后果生产力的下降。
为配合制度更迭,文学作品就会做出呼应。真正的历史就会从文学作品里寻找到蛛丝马迹。任何不合实际的虚构,特别是“配合”历史进程中的某些“宣传”,如果违反常识甚至是反智言论,可能在当时会迎合某些需求,但一定会在具有独立思考和事实真相面前原形毕露,甚至成为被人唾弃的笑话。
所以,文字的力量是宣传、推广正能量,而不是违背良心、毫无正义的杜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