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发现我创作的短篇只能称之为短篇故事而不是短篇小说。
小说是用来塑造角色的,而我的短篇里没没有一个鲜活的角色,感觉就是由我来讲述一个故事。
我尝试着忘掉自己是这个短篇的作者,用读者的角度来看一遍,然后开始概括。
我发现短篇的主人公的性格很单薄,她是纸片人,没有活过来。我甚至没办法说出的她的性格。非要夸赞的话,只能根据故事的内核夸她一句坚强勇敢。
她没办法在我的脑子里活过来,她是为我讲述的故事服务的,而不是我的故事就是为了塑造她。
我是先想出这个故事然后再给故事一个主人公。
今天看《对白与角色》,这一节课程真的好实用。
如何塑造人物?不要总是站在他人的角色看自己塑造的人物,要把这个人物当做自己的一部分。
但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个角色是独立存在的,角色是真的,要相信这个角色。
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一想,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说什么样的话,我会怎么想,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感觉这说的有点像共情能力。难怪我总觉得创作很吃力,原来是随着在社会上呆得越来越久,我的共情能力逐渐失去了。
最近没有工作后,突然间多愁善感起来。然后发现自己的共情能力逐渐增加了,这也是意外之喜。
所以看见未成年少女被父母为了彩礼许配,自己逃离之后的新闻,会为她鼓掌,会迸发出想写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
可惜我笔力不够。没办法把那个勇敢的未成年少女写的更加鲜活。
说起角色鲜活,我就想起我十多岁的时候看的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
两位大师塑造的角色好有记忆点。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金庸好多小说的主要角色和一些配角。
更不用说古龙了,他的小说角色性格大多很夸张张,最容易记住了。
如今想来,古龙真的很会写。把角色的名字跟他的行为联系起来。一看到西门吹雪这个名字我就会想起——他吹的不是雪,而是血。
马上就记起了他的名字和性格。
用一句诗把人物的居住地方和名字都概括了,以及那种孤寂的感觉。
所以每次看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我就会想起白云城的叶孤城。
先不说大师,就说我最喜欢的长篇网络小说,《全职高手》这部群像小说的人物塑造真的很成功。
500多万字。在我看了很多小说之后,唯一留在我记忆里的还是这一本小说的角色。
可能很多故事情节我都记不住了,但我依旧记得,“不过是从头再来罢了”,什么都不在意,只在意荣耀这个游戏的叶修。
手速不行,但性格坚韧,最后靠着顶尖战术大师头脑带领战队拿到总冠军的喻文州。
说起话来堪比1000只鸭子,但参加比赛时很冷静,战术执行能力顶尖的黄少天。
一如既往,为了冠军的霸图韩文清,像时钟成精一样拥有强迫症的张新杰。
算在书中出场很少的虚空山双鬼,我也还记得。
……
我以前只是觉得这本小说写的好,但其实并不知道好在哪里。如今开始研究角色的塑造,我才恍然大悟。一个作者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写了多少好故事,而在于塑造的角色。
故事情节可能会被遗忘,但某一个优秀的角色却永远存在于喜欢他的读者的心中。
所以说,为什么角色塑造鲜的作品会有同人文,会有同人作者,因为我们爱上了这些是鲜明的角色。相信他们是真的存在某个平行时空,我们写下的同人文,其实也是他们人生中的某个碎片。
而且我们舍得为喜欢的纸片人花钱,我就买过一堆全职高手的人物衍生周边。
说回人物的塑造,不同的外表,口癖,嗜好或者习惯性动作可以用来制造角色的区分度,增加角色辨识度与真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