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初二登峨眉,这本是去成都的心仪游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在心中占第一位的游点。今岁才忆,实在是无聊中的无奈之举,对人而言,触发回忆的往往是无意识的事或物,也或许是一时情绪,一阵风,一缕阳光,一丝寒意乃至一词半语;而回忆又往往是多情浪子,很难忠于当时之情与景,免不了受回忆时的季风般的情绪的左右,给曾经的记忆笼上了或冷或暖的色彩;从建构学说而言,回忆只不过是现在对过去的重构而已,能窥见过去多少实不敢以数字来衡量。恰值今岁,多事萦绕,外有新型肺炎相迫不得不驻足室内,内有繁星之梦难以割舍,辅之以对佛学热忱的消退,都使得记忆中的佛教圣地峨眉山犹如移步換影或者拉伸镜头后的镜像,是幻上加幻。
囿于室内,只好移地上山水于梦里胸中。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峨眉山应该算是一个经典。记得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限于时间、经济等因素,峨眉山这个经典,我终生可能只游一次,珍惜初读我做足了游览前的功课,经常重温我编织了返还后的梦忆,亦如网上的时髦话,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景区大门说来可笑,对峨眉山之初次相知,竟是始于武侠小说中的峨眉派。做功课时发现还真的有峨眉武术文化,据称在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共同熏陶下,峨眉派兼具道、释、巫之特色而有别于少林武当。
普贤十面像游峨眉山之前,我们老少六人已经在成都市内游了三天,剩下的峨眉山、乐山大佛和都江堰距离市区比较远,出行不太方便,所以我们报了个团,随团出行。凌晨四点起床,坐上大巴车,在左摇右晃中,在黑暗中途经报国寺、黄湾、万年寺、零公里,不时有灯光紧裹的下山的大巴迎面而来,看来有团起得更早,导游再次重申因怕堵车而早起的意义。雷洞坪下车到接引殿换乘索道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天已经微有亮色,路上覆满了积雪,有的路段还结了冰,刚好用得上在山下掏大价买得防滑钉套。在半途中看日出,有长鲸状云在天际,如屏分列待日跃出,随着日出,云色由红变橙变黄直至转白;刺脸砭骨的寒风是成都市区所没有的,同行的很多人举起手机对着太阳,我也拍了几张,效果不是很好。索道前和所有的大景点都一样的人头攒动,不记得排了多久,到金顶时,两个孩子都饿了,吃东西时,团队已经散开,我买了180元的三炷中指粗细的香和三只常见的红烛,售香人告诉了上香的三个地点。同行的老太太因为信仰的差别,留在下边等我们五个人。将红烛分给两个孩子,由她们来点,我负责上香,先是台阶下的香炉,登上台阶来到峨眉山的标志物十方普贤金像前,48米寓意阿弥陀佛48愿,十方寓意普贤十大行愿,上了第二炷香,右绕观拜,第三炷在与金像相对的南边的金顶大殿前,因风大红烛根本无法点燃,只好放置在炉上。下来在东边的舍身崖处看看下方的云层,连绵堆雪,成团成垛,形态各异;风吼耳际,云自岿然,让人心生亘古不变的凝滞之感,时间的一维焦虑顿释。
金顶云海广场登台方向左侧金殿中,有免费相馈的本命佛红包,几个人排队领了,我的是千手观音,顺便领了本《普贤行愿品》,现在家中时常翻阅。一个多小时后,开始下山,坐在索道上以及换乘大巴后,山中的导游,是一个瘦俏肤色稍黑的精干的小伙子,属景区占地安置的本地人,很是健谈,给我们介绍本地的茶以及峨眉山的猴子,那是一个刁!很具有攻击性,但不在这条线上。中餐在雷洞坪(?),饭后时间充裕,我和同团的西安来的两口子要进万年寺看看,其他人坐车在报国寺(出口处)那儿购物转悠。
万年寺其实是一条另外的线路,路修的不错,基本一路平坦;高度已是峨眉地形中“三大层”的第一层报国寺与第二层洗象池之间,太阳暖暖的,与山顶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体感到气温的垂直变化,看看道旁的植被已由山巅的草甸灌木变化为高大的杉树,我脱掉外边的羽绒服。沿途我还于小摊处买了一个鸡翅木做的108颗的小串珠,其一端还系有银白色金刚杵,一个碗口大小的上有阴刻的《大悲咒》的崖柏片木,30多分钟后,来到寺前,导游已经在等我们三个人。进寺来,导游给我们讲了这寺的来历与别胜,主要是关于万历及生母与佛门因缘,寺中三宝其一就是万历金印。
万年寺无梁殿中普贤像,是最大看点。相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四川地方官员多次向皇帝上奏说普贤菩萨在峨眉山现相。笃信佛教的皇帝便下诏工部官员前往成都,督造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的铜像,分段铸好,南运三百余里,铆接而成,供奉在无梁砖殿。像高7.35米,重62.1吨,仰观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上嵌六颗宝珠,比一般菩萨更加华丽。头向左微倾,双眉细弯,两眼蕴神平视,鼻凝五岳,秀口微闭,腮部丰满,双耳佩环,颈戴璎珞,胸垂珠饰。上身端坐,身着披肩,环系彩带,胸部半袒。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双臂弯曲,手执如意捧于胸前。莲花宝座为金色,高1.3米,宽2.53米,宝座下一头白象,俯首贴耳,目光下视,鼻低垂,六只长牙分列外伸,四蹄稳踏于四朵莲花之上。普贤菩萨相呈雍容华贵,典雅端庄。这尊铜像体量硕大、造型优美、比例匀称、形态逼真、工艺精湛,出自一千多年前,实在令人叹服,堪称国宝。
我们几个右绕三匝,摸白象右后腿(因久受磨,锃光瓦亮)以祈福。返回途中,导游还给我们介绍了,开元年间李白曾来此寺,宿在毗卢殿,听广浚和尚弹琴;事后,我查了一下,李白还有诗作咏峨眉:
蜀国多 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 倚天开, 彩错疑画出。
泠然 紫霞赏,果得 锦囊术。
云间吟 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不知是否得益于万年寺听琴。
导游还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德,陈毅,贺龙三元帅也曾先后来过此寺,品茗赏景。
下山来,坐在大巴上,看来路盘旋,有的还有云雾相绕,也算领略了峨眉山“低云多雾”的气候特点,想早晨于黑暗中攀爬的车,若非熟途,实不敢行。有许多上山的私家车堵在沿途,不知道何时能动?
下一个景点是乐山大佛。
(附女儿的去年游后即记,供参略。)
2019.2.6 游记(六)
今天一天都在峨眉山景点。4点钟起床,黑夜里寒风徐徐,清醒的望着山门,灯光闪烁。过了检票口,就卧坐在景区大巴上,摇摇晃晃1多个小时,醒来已到达登山地。盘山公路为积雪覆盖,白茫茫一片。我们小心翼翼的走着。逐渐地眼前开始明亮,但见暖色的天际泛着淡淡的七彩色,一轮明亮温暖的金色缓缓升起,挂于树枝上。阳光缕缕,洒在积雪上。一瞬间宛如星辰坠落,揉碎在浅白色的雪里,路途明亮。然而我却头部胀痛,双腿乏力。寒冷,疲惫,依然要向前走,因为想要去看顶峰绝景。嘴馋的我吃了烤肠和冷鸡肉,没想到麻烦在后面等着我。排缆车的队伍非常壮观,正排队突然间“麻烦”来了,胃绞得难受,头昏脑胀。我一头撞到前面老爸厚实的背上,靠着他度过了漫长的排队时光。在载100多人的大缆车里人们摩肩接踵。“人挤人,挤死人啊!”终于,我摇摇晃晃的拖着身体到达顶峰。风猛烈的吹着,宛如脱缰的野马在长空中疯狂奔腾呼啸。站在山边俯瞰,云平静的铺在一起,波浪般的层层叠叠。远方隐隐约约显露着山岭峰头,云雾缭绕,似水墨描绘的仙境。天上云海,地上大海,无际的风光,无尽的想像。波澜起伏,泛着光辉。静静远眺,随之心也变得空无边际。
沉浸在那份属于心的宁静,回归,放下。渺小的感叹着自然的瑰丽。双眸映着云海,心灵映着自己。寻找,迷茫。水,最奇妙的存在,它造就了雨雪,云海,大海,彩虹,同时也造就了生命。天空中海轻盈自由,地面上的海厚重深远。
金顶,俯瞰云海,拜普贤菩萨。人行于世,多有不顺。给心灵一处圣地,一份信仰,一份虔诚,才会有一种归属。同时也是给生命的一份尊重。
下山途中,我控制不住地呕吐了。山上的工作人员跑过了问候,叮嘱着“这是咋了?没事吧?不能再上去了,高原反应。”善意,在寒冷的山上,在陌生人之间,传递着浓浓的温暖。由于胃疼和乏力,我走走停停,大大降低了大伙下山速度。同行的奶奶热情的递给我热水,阿姨掏出钉鞋帮我套在脚上,10岁的可爱的刘若溪小姑娘很喜欢和我玩耍,拉着我的手“你的手好冰,我给你暖暖。”小小的手,温暖的善良。小姑娘乖巧懂事,又活泼调皮像个小太阳,开心果。就从那一刻起,我喜欢上了这个平凡善良的一家人。愿她们永远快乐和幸福。山里渐漫起白雾,挡住了阳光,迷蒙了视线,缭绕在黑色的树杈间,在前行的人群里。湿冷的气息愈发浓郁。雾,为峨眉染上了神秘朦胧的色彩,清冷而又多姿。步行,乘车。山下,我静静的坐在栏杆上 远望,太阳挂在西边的山角上,刻画着重山的棱角,宛如黑色的剪影。阳光缕缕漫在世界里,温暖丝丝漫在皮肤上,漫入身体深处的心脏。光自然的照亮着不远处的山门,泛着淡淡的橙色,清晰的印入眼中。我看过你在黑夜里的灯光闪烁,也看过你在夕阳下的暖色模样。峨眉,山岭重重,云雾重重,人海重重,风光独秀。我曾登顶过北方家乡的汉山,淡远的蓝天,浮云缥缈,空旷无边,仿佛与云端并肩,令人忍不住的呐喊。如今登顶西南的峨眉山,云海翻滚在脚下,漫过圆滑的山头,缭绕的捧起太阳的金光。不禁感叹“云海,绝不是空有虚名,自有一番壮阔波澜。” 慨叹过后,坐上大巴车,笑着看了窗外一眼,然后抱着小姑娘,静静的入睡,给身体和心灵一个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