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身患绝症,仍然不忘记把五十年来的教育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整理,留给社会。最为他的最后的礼物给关注教育人。那就是他的生命最后的“封刀”之作———《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育有一种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力量——情。于永正老师将这种埋藏在骨子里的爱化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体谅,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情怀。于老师对于教育的一片痴情,不仅仅他现在他对学生的细心的呵护,还是他有一颗人间大爱的博爱之心。不仅仅是爱着学生,也是对教育的真诚的爱。他的一句话,概括了他一生做追求的教育事业。即“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的“中庸之道”,更是成全了他所查倡导的素质教育即教师素质的教育。没有最好,只求更好。因此,他的教育无不体现出他的卓越课堂教学艺术和教育的价值观。
首先是对孩子们的宽容。当学生犯错之后,他的处理办法着实让人叫绝。一个动作或是一句幽默的话语,让彼此都有了台阶,也融化了彼此的情谊,让一笑泯恩仇“,化解彼此的尴尬与误会。在教学中更是将对学生的关爱做到极致。也至于许多年以后,孩子们还记忆犹新,孩子念念不忘。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有学生质疑:“我在园子里瞎闹,把菜种踢飞,把谷穗当作狗尾草割掉,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呢?”于老师课后反思:“我能像‘祖父’那样宽容吗?”
其次是播撒爱的种子,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喜欢他。于老师强调不强求喜欢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做出喜欢的样子。样子和行为都应该让人值得信赖,也是彼此成全,互相信任的纽带。老师上课时的亲切的目光;学生发言时期待、鼓励的眼神,温情的赞誉,或是一句话,一个手势,一顶“帽子”,足足可以让孩子受宠若惊,喜欢和这样的“大朋友”心与心的沟通交流。有时候学生红领巾歪了为他扶正,写字姿势不对的一个“扶正”的动作,学生迟到了给学生一块饼干,使其自省。给孩子们在一起时间长了,也懂孩子。他们想干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或者期盼,随时教育满足。课外活动时,和学生一起跳绳;课间,找调皮学生掰手腕……
于老师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在表扬上,从来不吝啬。摸摸学生的小脑袋;拍拍学生的小肩膀;竖起大拇指。他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和其他信息,发现丛翔不吃早餐,给他准备饼干;听说小军爸爸住院,星期日免做作业。魏亚军同学转学后不到两个月又回来了……这些方法、行为的背后都是“情”字在支撑。
再次是抓住孩子成长的规律。想孩子之所想。教学本就枯燥无味。如果我们选择按部就班的“说教”,必然是换不来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灵动。因此,于老师说:“我从不认为我只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师,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方方面面。”他总是想儿童之所想,做儿童之所做,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培养儿童语文能力与精神成长融为一体。
于老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将教育发挥淋漓尽致。比如:组织学生钓鱼、钓虾,让学有所长的学校的钓鱼高手传授技法,还将孩子们收获的“成果”无限放大,和自己的作品合影,将成果作为礼物慰问五保老人,将荣誉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在组织的认识苹果活动中,让孩子家校互动,为后来的展示更具富有深层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人间大爱。峄山探幽,游皇藏峪,急行军,围歼云龙山“空降之敌”,走进军营,参观飞机、坦克;划船;参观王杰烈士纪念馆。拔草、捉虫;到农村朋友家作客;野炊……等等系列活动,无不体现出于老的乱良苦用心,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读书和学习。
第四是将玩做到了极致。没有组织的玩耍都是瞎玩,就像草原上脱缰的野马。而于老师心里装的就是二胎时代每一个人都渴望的有意义好价值的活动。不仅主张学生玩,更主张玩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一句话,为幸福而快乐的童年玩出水平。为此,他总是千方百计把“玩”的问题上下足功夫,在学生的玩上把文章做足,让“玩”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垂钓活动,慰问五保老人和军属;军营一日,身着迷彩服挎着冲锋枪照相;认识苹果,举办展览,写说明,当讲解员,写通讯报道;学生毕业时,邀请同桌合影留念……
这些活动的细节会给学生以深切的体验,被感动或感化了的教育,也才会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们当老师的,嘴里说着要亲近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可我们常常是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孩子,给孩子以以“严苛”,没有用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照顾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很难很难入心。我们必须要能够拿出吸引孩子的“糖块”,才能让孩子倍感亲切,那个“甜味”才可能永留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