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姚木兰
------从林语堂的文化选择看姚木兰的人物塑造
我再看《京华烟云》还是欣赏姚木兰。
我看姚木兰林语堂非常重视中国文化应有的血脉传承,尤其表现在他在对儒、道两家选择与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庸哲学”。
《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就是林语堂以儒道互补的“中庸哲学”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姚木兰自小就深受父亲姚思安中道处世、顺应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木兰幼年随父母逃难之前,见父亲把金银财宝埋于地下,问若回来以后落入他人之手该如何是好,姚思安答道:“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得到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木兰顿悟人生祸福乃是天定,强求不得。福气不是自外而来,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先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这种道教意味浓厚的人生观念在她以后人生的诸多选择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来与孙亚的结婚,对立夫的深爱,姚木兰都自始至终坚持以顺应自然的思想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不仅在情感的选择上如此,木兰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深明大义,从根本上说,也是道家影响下作出的抉择。
林语堂对木兰是偏爱的,她是书中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神奇女子,这一点与道家对女性的偏爱不谋而合。孙亚让她蒙受了奇耻大辱,而她却敞开胸襟豁达面对,这也是她的顺应天理。木兰总是能在矛盾中找到平衡。同时木兰又是“儒家的媳妇”。她虽然想顺应人性的自然,但又多是恪守儒家女子的烙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早在她的心灵中投下了一层抹不掉的阴影,以至使她在那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每迈出一步,都显得沉重艰难。木兰做事似乎总有一个看不见的尺度在约束着她,这个尺度就是林语堂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她的身上,既有道家的清净无为,又有儒教的积极进取,融会了林语堂对道、儒等多种文化思想的多重理解。
木兰除了能将儒道思想融会贯通外,也是个近情讲理之人。她不固执,不偏激;善变通,能宽容;说话做事,平和通达。面对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她不过分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将情感的重心转移到丈夫与婆家上。面对丈夫的移情别恋,她没有大吵大闹、记恨在心,而是采取了大度而又新式的解决方法,把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妥帖自如,成功化解了婚姻的危机。面对立夫的被捕入狱,她没有焦急得无计可施,而是找到当地军阀,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营救出立夫······
如若问我,为何如此欣赏木兰?也许骨子里,有份叛逆,也有份中庸之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