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 资治通鉴》:小故事,大智惠

《 资治通鉴》:小故事,大智惠

作者: 东方龙刘有龙 | 来源:发表于2022-04-03 10:32 被阅读0次

          和《史记》相媲美的《资治通鉴》,令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爱不释手,争读不止,毛泽东读之“十七遍,每次都获益匪浅”余意未尽,“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时间”。,把它与《史记》并称为两部大书,可见其不同凡响。

          前几年,胡囵吞枣般阅读了《史记》,继又选择性地浏览《汉书》,《后汉书》,近来又结束了《三国志》,写了些读后感想,说有多大收获,还真说不清,但觉得其一:对文言文阅读不太那么吃力了;其二:文中语言简略,较之前些年明显;其三:写文章不再打草稿,_气呵成;最后一点是,性格上发生巨大变化,不敢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可以说有点“每临大事有静气″。欣喜之余,想到那位当官的朋友早些年前感叹,《资治通鉴》是本好书,并且作者司马光,还是我夏县老乡,就有跃跃欲试之感。这不,刚读了18页,就深有感触“果然是本好书!″。

          《资治通鉴》不同于《史记》,记载数百个人物生平,详略不一,以记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上起周烈威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的历史,但不同于一些味同嚼蜡的史书,它不仅忠于历史轨迹,记载千余年发生的政治大事,并做到了略则五个字(如,十二年(甲子,前357)1,魏,韩会于鄗。多则数百字,而那些只有几十字的小故事,余味深长,玩味无穷。现百花丛中摘几簇,以飨诸位,看看“小故事,大智慧”,并非浪得虚名

        第一个是立木为信。故事约六十余字,说的是商鞅颁布新法令,恐怕百姓不信,放一根木头立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动手去搬。直到赏金五十两,有位壮士半信半疑地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商鞅如约赏其五十金,。商鞅以此为契机,变法得以顺推行,秦国也因此傲视东方六国。司马光说信用,是君主之大宝也。国讲信用,得道多助,反之,失道寡助。他还指出,“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为人诚信,与人相交,如魚得水。所以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失去信用的人,寸步难行,所以才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成语深入人心。“诚信为人之本”此言非虚。

        第二个故事,魏惠王夸宝。魏惠王向齐威王煊耀他有寸径宝珠十枚,每个都能照亮十二乘的大车。而齐威王说他有四位大臣,镇守边彊,冶理国家,邻国望而却步,国家秩序井然,说这四个大臣“曰照千里,只照亮十二乘的大车岂可与之相题并论。两位国王格局不同,眼光迥异,两个国家的命运也大相径庭。魏国先失去秦之屏障的河西重地,又在与齐大战中,_败涂地,灰溜溜把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河南开封),以避其锋芒。其祖父魏文侯与与吴起建立的強盛大魏,已成了故事。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国家之宝是人才,人心所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千秋基业,人才为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改写中国的未来。“济济多土,乃成大业”(习近平),日益強大的人才,必成为泱泱大国 屹立世界之林的磅礴伟力。

          第三个故事,邹忌与田忌。邹忌的故事见《战国策,齐国策》以直言敢谏,见微知著的正面形象而出名,除弊革新,选才任能, 惩恶扬善而使齐国朝不藏奸,野无遗贤。但在《资治通鉴》中却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与大将田忌政见不合而交恶,用一个极为卑鄙假祸于人的手法,让田忌背上意图谋反的恶名,而又让其百口莫辩,只好流落他乡。实际上是齐威王的推波助澜(忌惮田忌功高震主),邹忌只不过背上恶名而已。好在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后,乃复召田忌为将(《史记》中有记述),邹忌与田忌的恩怨也一笔勾销。实事是当田忌遇难时,邹忌不仅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暗中帮助田忌在楚国立足。这个故事也给我们_个启迪:不可脸谱化对待政治人物,不能被一时假像所迷惑,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万物纷繁复杂,事件杂乱相生的世事中,不被潮起潮落所花眼,不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而迷惑,冷静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伪存真,方能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汇成了浩瀚无垠的智慧海洋,而只有肯在汹涌澎湃的书海遨游,才能视野开阔,感悟人生,发掘人性,治疗愚昧之伤,抚慰人生之痛,《资治通鉴》真乃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2022年4月4日于北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资治通鉴》:小故事,大智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pf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