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爱弥儿》
作者:卢梭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阅读时间:2018.5.10—2018.6.10
简介:卢梭是法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可以称得上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引领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卢梭认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孩子自由发展。教育的途径只有两种—-生活和实践,逼迫孩子读书不在其列。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主张,并假设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
卢梭的这种教育思想衍生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他让爱弥儿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并且以爱弥儿为例,告诉父母孩子如何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成果显著。全书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以让孩子能真正地自然发展。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孩子的智力还未发育成熟,很难进行真正的思考,所以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开始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同时还告诉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第一卷:(第1章—第7章)
摘录1:一个人在同一种环境下待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尽管不是天生的,但这种习惯仍然会越来越强。可是,只要情况一变,这种习惯就会慢慢消失,人就会慢慢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说白了,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只有与天性相符合的习惯才称得上是“自然”。
感想1:卢梭在在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从目标到手段都应该遵循自然之道,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它们成长的人为影响。
摘录2:我们天生脆弱,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天生无助,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帮助;我们天生愚昧,所以需要别人教我们如何辨别是非。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让我们弥补天生的缺陷。
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种: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指的是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自身发展,人的教育指的是别人对这种发展的干预,事物的教育指的是我们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物那里所获得的经验。
感想2:其实杜威所宣扬的“教育即生活”和卢梭的三种教育所表达的理念是相似的,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这一角色来实现对孩子全方面的教育,更多的还是需要社会群体、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协作。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不单纯是教师的一项任务和职责,更是一门学问。
摘录3:要知道,人类越是聚集就越是堕落。我们的身体之所以不健全,心灵之所以不健康,全是拜这种群居的生活方式所赐。
感想3:如果是少数人还可以自由呼吸,很多人聚集在一起,除了争夺空气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矛盾、竞争。但是人都具有社会性,群居带来的效益也同样不可低估。事物就是如此复杂、矛盾,互相伤害,互相温暖,想离开又离不开。
摘录4:一个人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知识大多数人都知道,另一部分知识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可以掌握。当然,后者与前者相比是非常渺小的。然而,这种共有的知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为它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几乎没有花费什么力气,而学问却受到重视。
感想4:常识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恰恰是造成我们浮躁不安和飘忽不定的原因。
第二卷:(第8章—第15章)
摘录1:现在的教育强加给孩子各种各样的束缚,让他们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为了我们强加给他们的那些不确定的未来,我们牺牲了他们的现在,真不知道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感想1: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儿童当然也不例外;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按照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于是他呼吁众人——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不过中国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这件事本身就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事业,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过于急躁,只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太重视最后的结果往往会忽视教育的过程,这无疑是舍本而逐末。
摘录2:不同的人遭受到痛苦的程度是不同的,遭受的痛苦越少,人就会感觉越幸福,在我们的人生中,痛苦总是多于幸福,所以一个人幸福的程度是以他遭受的痛苦的多少来衡量的。痛苦源于想摆脱痛苦的欲望,幸福源于想获得幸福的欲望。欲望意味着缺乏,而缺乏会导致痛苦。
感想2: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可能压制它,更不能放纵它。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欲望,将它和能力平衡,这样才会快乐。而现在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多少。他们要么懒得发挥自己的能力,要么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最后痛苦的还是自己。
第三卷:(第16章—第21章)
摘录1:你要当心谎言把你误导,要当心骄傲的情绪把你的心迷惑住。你要时刻记住,无知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有害的,最糟糕的是你获取的是错误的知识。要知道,诱使一个人步入迷途的不是无知,而是他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感想1:我很喜欢这句话:“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很自负,不懂得怀着谦虚的态度去待人接物。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怀着一颗谦虚的心向周围的人学习,那么就算他是一个傻子,也能博得别人的称赞和尊敬的。
摘录2:人的欲望越强,获取的知识就越多越快,因此欲望的发展和人的知识、欲望成正比。
感想2:好奇心的第一本源是欲望,寻求幸福是人天生的欲望,而人的欲望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满足的。
第四卷:(第22章—第24章)
摘录1:自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只涉及我们自身,所以只要满足了自身的需要,我们就别无所求了。可虚荣心却是一种外在的情感,涉及和他人的关系,它让我们凡事都和别人比较,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们想只爱自己而不关心他人,却想要求他人对我们多些关心,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自爱让我们学会了爱别人,虚荣心则让怨恨和愤怒侵占了我们的心。一个懂得控制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和他人攀比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一个欲望太多并且总是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恶毒的人。
感想1: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打着自爱的名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久而久之,在我们眼里自爱就慢慢褪去了原本的纯真,慢慢靠近虚荣。适当的虚荣可以激发自我的奋斗意识,可是过度的虚荣只会侵蚀自我的内心。
摘录2:人的审美是天生的,但这并不是说人的审美都是相同的,它会随着人的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天赋的感受能力,其发展的程度主要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感想2:生活环境对人的审美水平的高低确实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忽略年龄、性格以及性别等对人的审美的影响。
第五卷:(第25章—第31章)
摘录1: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们最先了解的一件事情应该是:相对于光鲜亮丽的外表,内在的修养要重要得多。美丽不是打扮出来的,魅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修炼出来的。在平时的的生活中,她们可以着重培养优雅的气质,说话的声音要动听,举手投足要大方,待人接物要有礼。
感想1:我很容易会想到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摘录2:在两性之间的互相取悦中起作用的不是爱情法则,而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要比爱情法则更加持久和稳固。
感想2: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互相需要着对方,异性相吸吧。
摘录3:一个有德行的人懂得怎样用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他才能遵守做人的本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逾越道德底线。你目前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就好像一个暂时没有收到主人命令的奴隶一样,你的自由只是一种假象。
感想3:所以施舍只能说明这个人是善良的而不能说明他品德高尚,经过思想挣扎后作出的艰难判断才是德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