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师父”这个问题
在每个人修行过程中
或早或晚,必然会遇到
很多人都会依着“缘分”来选师父
那么这些“缘分”,是否靠得住
“有缘”背后
又透露了你怎样的心理真相?
不妨一同来看看
请旋转手机查看
A B C D E F G
通过上面这个小测试,你是否明白,这些“缘分”背后的心理真相?
佛法的确重视“缘起”,讲究“随缘”。但对初学者来说,能看清“因缘”,实非易事,更别提“随缘”,根据当下因缘,作出智慧选择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将“自我感觉”,误作“有缘”。
因此,佛典中明确列举“善知识”的特征及选择标准,借我们一双慧眼,找到与自己真正有缘,应当追随学修的善知识。
以下对寻找善知识的正确方法,略说一二,供大家参考:
■ 第一步:看清自己的发心
所谓“起点决定终点”,我们有什么样的发心,就会引导我们去追求什么样的结果。
每个人找善知识的发心、动机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就是3类:
第一类,追求眼前平安如意;
第二类,追求个人解脱;
第三类,不仅自己要解脱,还要帮助一切众生都究竟解脱,离苦得乐。
看清自己的发心,越重视解脱,越了解佛法对于自己和众生生命的究竟价值,越容易排除“干扰选项”,找到真正的善知识,而非被不堪依止的“知识”吸引、误导。
■ 第二步:观察知识的德行
作为一个凡夫,我们无法了知他人的心性、修行如何,但佛典中给了我们一些选择标准和依据,依此观察知识的言行,便比较容易正确抉择。
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
如果遇到《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中所描述的具足十种德行的知识,应当亲近。
一、调伏,即与戒相应,持戒精严;
二、寂静,即与定相应,安住正知正念;
三、除惑,即与慧相应,能以智慧断除烦恼;
四、德增,即戒定慧功德,远胜于己;
五、有勇,即为利益众生,勇猛精进;
六、经富,即博通三藏,具足多闻;
七、觉真,即了知实义,或已现量证得,或教理通达;
八、善说,即了知引导次第,能善巧地令弟子契入修行;
九、悲深,即具清净大悲心,不为名闻利养说法;
十、离退,即于说法不生疲厌。
在这个时代,想要求得具足如此圆满德相的善知识,实属不易。通过观察,如果知识能具备其中的五德,乃至戒定慧三德,就可以庆幸依止了。
■ 第三步:如法依止学修
有了具德且堪能依止的善知识,若不跟着精进学修,依然于己无益,只是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法缘。
应当对善知识恒怀恭敬、感恩,以清净的身语意供养善知识,依教奉行。若凭着自我感觉,生起观过之心,不妨想想,何时何处还能再遇如此善知识。
事实上,真正的善知识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所展示出来的身语意三业,都是令我们不断回光返照、认清自心的对境,帮助我们发现、改变自己身心中的问题,令心行不断与解脱和慈悲相应。
真正与我们“有缘”的善知识
其实,是能令我们对其生起信心
长时间跟着学法、修行的老师
通过以上解说
您是否了解“找师父”的正确方法
如果已经找到,请好好珍惜、如法依止
若还未找到,不妨多思考第一步
并祈请三宝加持,早日遇见
那位与自己“有缘”的师父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感 恩 随 喜 打 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