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下来,十年后再来看看这段认知中的错误。配图为《幽兰操》二首。
《幽兰操》二首我不是太赞同个别网友对韩愈《幽兰操》的翻译解析,说是韩愈写自身,继而牵强翻译。
韩愈一生推崇儒学,以文载道,尊崇孔子。韩愈作琴操十首,第二首便是《幽兰操》,既是和曲孔子所作《幽兰操》,又以之讴歌孔子的一生,顺带抒发自身虽遭斥谪,但心怀坦荡,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时候与地方。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与“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这两句最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其所云。
先说后者,依我鄙见,韩愈正是指“如果不是孔子'伤不逢时,寄兰作操',那我也不会遇见他创作的《幽兰操》,也无所谓我今天再来和一曲了。”这里“子如不伤”的“子”,就是代指孔子本人。“我不尔觏”是“我不觏尔”的倒装用法,“尔”指孔子创作的琴曲《幽兰操》,“觏”古通“媾”,意思为结合、遇见,连起来就是“我就不会遇见孔子创作的《幽兰操》了”。
再说“今天之旋,其曷为然”一句。依我鄙见,韩愈《幽兰操》主要讴歌孔子一生经历,顺便比较了一下自身与孔子在面对君王不公对待时的不同表现,表达了自身比孔子更豁然旷达的情操。何以见?――“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认为“旋”即旋复之意,暗指孔子多次往返于卫鲁,时回时还,老是在一个事情上打转转(因卫国国君对他时好时坏)。“其曷为然”,曷:何。为何会这样呢?这里韩愈按下未表,也不好直说这与孔子自身性格、思想有关。但韩愈认为“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深谷幽兰无人赏识采摘佩戴,可这对于兰花本身又有何损伤呢?以兰花、荠麦(冬发夏实)比拟君子,应不畏时艰,不因世人不识贤者、君王不重用而伤怀,实在无需伤怀!在韩愈看来,孔子略显消极,自己则旷达。
韩愈《幽兰操》采用诗经格调,加之诗人的通病→既怕人懂,又怕人不懂,故有以上解析。
再说下与韩愈相距1000多年的孔子的《幽兰操》。孔子的《幽兰操》到底基于什么创作,已实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伤己怀才不遇,他也并不想做隐士,毫无隐士之心。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到底谁送谁,有没有一个实际相送、被送之人?“资料”说是一次孔子自卫国返鲁国途中,在隐谷看到香兰,伤怀抚琴所作。《诗》所言“之子于归”的用法,仅限于女子出嫁,并无他用。古称女子出嫁为“归”,夫家是一个女子最终的归宿。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其言有“不学诗,无以言。”那么他的“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究竟是从《诗·国风·邶风·燕燕》中信手拈来的诗句,用以起兴,以启后文,还是。。。。我认为孔子其实是返鲁途中,站在路边看到了民间嫁女,在等待看热闹的过程中,骤然看到了路边的兰花。孔子见眼前事、物,感叹这个女子都有了归处,苍天以何待我,叫我不得其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我不改我高洁志向,是世人暗蔽,不知贤者。故伤不逢时,寄兰作操。
表也表了,十年后再来看看我的谬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