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简书上的文章都用语音输入之后再编辑。语音输入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带上口头语,有趣的是,在编辑时我发现自己经常会用两个字——非常。
非常难,非常特别……虽然每次语音输入我都会经常用到这些字眼,但是在编辑时,通常我会把这些字都删掉。
在我们写文章时,如果用了“非常……”这个词,就会显得用词贫乏,类似的还有“特别……”。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一个事物,口语就很容易用“非常”或者“特别”这样的字眼。
观察下来,擅长写文章的人一般会用客观表述来侧写,而很少用“非常”等字词描写程度,侧写能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事实。比如,点心好吃,会写文章的人基本上不会写某种食物“特别好吃”、“非常好吃”等。
看到刚上桌的韭菜薄饼我会这么写——薄饼上桌的时候被切成了六小份,pizza般均匀摆放在盘中。夹起来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因为稍微一用力,就会把薄脆饼皮夹碎。即使用筷子轻轻夹起,也能听到薄脆饼皮的咔嚓声。蘸一点醋送入口中,第一感觉是饼皮薄如纸,因为油炸过,所以格外香脆,中间内馅由韭菜和虾仁组成,韭菜独特的浓郁香气为薄脆的口感奠定了主要基调,配上虾仁鲜甜又弹牙,组合在一起,既有薄饼的脆,又有韭菜虾仁的香气,又香又脆的口感丰富美妙。
侧写很有意思,作者用侧写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景,从而读者能自己产生共情,而不同的读者看到作者的描写,他的感受也不一样,正所谓千人千面,所以好作者不会直截了当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不过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喜欢用“非常”或者是“特别”来形容某个程度。很多人都有这种习惯,第一时间用脑海中出现的词语。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脑中的词汇比较贫乏,平时缺乏积累,所以在表达的时候就比较直白。
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可能不会思考那么多,脑海中出现什么词汇就会说什么。但是写了三年文章,写文章的过程其实也在不断积累。
现在,不管是在微信聊天还是面对面和别人交谈,我发现自己表达时越来越接近脑中的想法,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任由话语直接了当,冲口而出。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自己在不断发现自我。比如上面说到的常用语口头语,如果不是写文章,根本不会去意识到自身的习惯,不仅仅是表达习惯,还包括惯性思维,和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
习惯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见仁见智,但是能深入了解自己的习惯,从而更了解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非常有趣。
这就是我坚持写作的原因。
如果没有细细挖掘体会这些习惯,日子可能浑浑噩噩,一天天清淡无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