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对作者天才学养心生感慨,佩服至极。然而,也会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被称为“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伟大作品,会不是集体创造呢?
总结起来,可能性非常小,有以下原因:

一是风格极为统一。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的创作,涉及到构思风格的问题,作品前八十回,后八十回,一看就完全是两个人的风格,这还是遗失后,后人反复斟酌研究,续写的结果是前后两个作者年代差距还不大情况下的产物。如再往后的一些作品,已经无法卒读。
集体创造,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作品个别细节进行再加工这是可能的,但是必须有主角进行把握全局,有效推进故事,对人物思想行为进行细致全面的刻画。从脂砚斋评论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对作者构思充分肯定,对细节回顾,一言一语之中隐藏着一芹一脂辛酸生活的人生真味。
“甲戌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些话语,可以佐证作者是独立写作,在山顶孤独的跋涉。

二是历史记录为个体创作。红学就是曹学,曹学就是红学。《红楼梦》的文学空间是巨大的,史学空间也是巨大的。这是一部文史交响曲谱成的历史名著,并对未来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主观要求。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其根据既不是正史,也非野史,完成的是一部带有时代信息的历史著作。毛泽东就说过其可以当做历史去读。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贾宝玉受此惊醒,如醍醐灌顶,哎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是铁门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
贾宝玉的祖上是贾代善,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南不远有礼王坟,是铁帽子王代善的宏大家庙,这是真代善。
胡德平在《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香山》中,对香山地区曹雪芹的创作《红楼梦》的故事有详细的介绍,提供了大量史学根据。
重点有八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香山地区关于曹雪芹事迹的口碑野史。第二环节是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题壁诗的发现。第三环节是张行先生提供的一对黄松木书箱。第四环节是孔祥泽先生向吴恩裕同志介绍的《废艺斋集稿》。
第五环节是发现了江宁织造署有关“蔽芾官斋”的诗文。第六环节是曹寅有关对北京家山眷恋的诗文。第七环节是清朝八旗制度对曹雪芹的影响。第八环节是曹雪芹的人生态度。这些环环相扣,对于作品的印证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是可能有人润色。主流红学说的“曹雪芹”是“天才”和“旷世天才”,“天才”为胡适论,“旷世天才”为李希凡论。但是《红楼梦》被看作百科全书,确实可能有人润色,包括曹雪芹妻子、家人及朋友。
后人的描述有太多的附会想象,比如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洪昇生于世宦之家,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他也是一个才子。
人生有很多巧合,但拿出作品就知道大概份量,说有人给妥耶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润色,这人该有什么的作品才好?有人类比人大报告,不太合适,历史上没有集体写小说成功的例子,艺术不是人多势众,集体就能解决问题的。
从风格上来看,以及历史流传的各种版本,作者的相关诗文描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润色改变不了创作的本来面目,更多的是将作品变得更加适合自我和大众的口味而已,甚至还有些变味。一些况味也许后人难以想象了。

所以贾宝玉说:“好极,好极!到底是你想得出,说得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好事尽多,只是我们愚人想不出来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