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试着回忆,对于时间使用的焦虑,始于何时。
目前能够回忆起来的,最早在高一。那会儿自己理科成绩非常不好。其实就自己这条件,高二指定只能选文科,都不需要多纠结。但就是不知道哪里来的小倔强,即便知道高二可以不读理科了,也接受不了那惨淡的分数。
于是乎,自己就用了文科的笨办法学理科——将公式、定理等通通抄在小本本上,每天上午去操场锻炼的时候都带着,“很认真”地边跑边读。
高考毕竟竞争激烈,每一分钟都恨不得掰开了用。为了节省时间,下课后宁愿在教室里先写一会儿作业,掐准了饭堂开饭的点去,这样就可以不用排队;吃完饭就回宿舍洗澡,这样又避开了下课的洗澡高峰期(尽管吃饱饭之后洗澡其实并不太舒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习惯了时间的使用,是不断的重叠。
时间并非水流,环环相扣;而像方块,被安排进每一个格子,层层相叠。
提前安排,避免高峰,“一心两用”——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变得很焦虑,好像时间被浪费了,好像我做了一件可耻的事情。
从小到大,老师一直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时间焦虑”。
现在,特别是“一心两用”的习惯,就被神奇地保存下来。高考之后,上洗手间带书成了我怎么都改不掉的坏毛病。
哦对了,现在不带书,改成了带手机了......
细数来,类似的可怕惯性还有太多——吃饭时,嗯,看个视频吧!视频比炒菜都下饭;运动时,嗯,听个音乐吧!不听音乐太无聊了,会坚持不下去;睡觉前,嗯,听个课程吧!还能促进我睡眠,多好。
清静的世界总是显得太过真实,时间在流动中一下子被看见了,就容易触动人心,让内心听到很多心底的喧嚣与不安。于是,要用更多的东西不断填满每个空隙,让我可以不用去思考那些空白里,原本应当是什么。
时间似乎被看得很重,又被放得很轻。
我总在想,那些看似节省下来的那些时间,又都去哪儿了呢?
这个很残酷的答案,很讽刺地,通过手机上的“屏幕使用时间”告诉我的。原来如此,我努力节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浪费了。
如果丢掉这些“一心二用”,我可能收获什么呢?下面是我猜想的答案。
1.专注力 2.完成事情的品质(包括速度、质量、感悟等) 3.减轻时间使用的焦虑感 4.更了解自己的想法
⭐挑战项目:
1.不在走路的时候戴耳机,看手机⭐⭐
2.不在练字、写字、工作时听音乐⭐⭐
3.不在洗手间里使用手机⭐⭐⭐
4.不在睡前、醒后使用手机⭐⭐⭐
5.单人不在吃饭的时候看视频⭐⭐⭐⭐
6.不在运动的时候听音乐⭐⭐⭐⭐
由易入难,逐步增加难度,一个月后记录实验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