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选择“淡淡的”作为标题,真的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在文章第一段开头用“最后”,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而且,我竟然说的是“有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而不是“很”“好”“非常”出乎意料。
我还发现,说“很”“好”“非常”出乎意料,内心只会在说最后的“非常”出乎意料时激动一次,而如果我说“很出乎意料”“好出乎意料”“非常出乎意料”,我就会激动三次。
有点没力气了。激动不起来。
还没有投入正式的工作中,虽然偶尔我也会在心里稍微预演自己开始上班时的状态:规律起床上班睡觉,给自己做简易的健康又经济的三餐,每天带煮好的温开水,不买任何多余的衣物。
不过现在的状态还是与世无争。
我发现许多跟我关系好的人,对我都特别宽容,就比如我其实今天才开始做正事,所谓的正事,其实也就是看事业单位考试的笔试资料。由于在简书上看了许多思辨性强、理性又偏哲学的文章,所以看哲学部分真的觉得毫无障碍。
我说,我最近的状态很像躺平。J说,那就躺平,比焦虑好多了。然后给我推荐了一个新的就业方向,还把相关网站发给我了。
我说,我最近的状态很像躺平。H说,好事儿啊,摩托车跑久了也要放一段时间,要不油箱就老化了。
我说,要不骂骂我吧。H说,你要是一直不躺我才考虑要不要骂骂你,你可以拉开三百石的弓,但是拉弓两三秒就要射出去,但是如果你一直拉着,除了你的手臂酸痛,下次你再用,估计这把弓拉满也只剩下二百石了。
找骂失败。
我其实就是有点不习惯现在的自己而已。——与世无争,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安宁平静,所有情绪情感上的起伏都会化成某种理解、信任、感动,或者淡淡的喜悦。
喜悦。这个词好陌生啊。我以前用的词不是开心就是高兴。
有点不认识自己了。
我变成一个毫无情绪起伏的解决问题的即时反应“机器人”。我不会自我批判了,不会自责了,不会无谓地担忧了,不爱多想了,不会自寻烦恼了,遇到问题就在下一秒把它解决,然后就什么情绪起伏都没有,也没有不高兴,也没有高兴。就只是和没有发生一样。
中午我回去妹妹小区的时候,又迷路了,其实就是从m丹劳出门,只是外面四通八达,我信步往前,就绕了一个圈了。我走着走着觉得路有点陌生,于是就打开高d地图导航:嗯,也就是绕个圈而已。我就按着导航,没一会儿就走上正确的道路了。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下次得记一下标志性建筑。然后也就是如此了,我没有给自己贴上“路痴”的标签,航姐姐就提醒我,不能老给自己贴标签,我也没有觉得自己那么短的路都走错了,觉得自己很不行。我只是觉得“哦,走错了,换一下路线”。
这种感觉好陌生啊。
一个电量充足、话费充足、余额充足的手机,就能给人如此多的安全感,真让人不可思议。
与在国外那种无处施展的无助相比,现在的生活真的很陌生。什么都能自己做、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的自己,也让我很陌生。
我也没有去想怎么突然自己就变了,或者说其实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是漫长的痛苦、挣扎,漫长的量变的积累在这几天,突然间质变了。
我还记得一两星期前我是如何达到焦虑暴躁的顶峰,我是如何坐立不安,一本250页的书看了两个月,如何多疑敏感,如何见谁都想咬一口,如何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何一边寻求安慰,一边希望别人不要嫌弃我,不要因为我无药可救而对我失望。
我想,某一天某个人的某句话点醒了我。我应该更懂得自己的好,更自信,更自爱。所以我哭了,哭完的第二天,我就变了。
质变发生了。
焦虑的那段时间,我只是不适应变化了的自己,还没办法和变化了的自己和平地相处。
虽然现在我的身心协调许多了,不过这种旁观者的视角、这种感觉还是好陌生啊。
我下载了一个m丹劳的应用软件,点开看了一会儿就对那些活动和打折没什么兴趣了,我想起了擅长做这种事情的人,他们一般是公司的行政人员。我可能比较适合当解决问题、专心工作赚钱的机器。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很想把题目写成《陌生人》的原因。
同时,这种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想走就走,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状态,真的太像小孩子了。所以我也曾想把题目命名为《孩子》。
现在的我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个陌生的孩子。
她似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如果在意,那也是她自己主观上想在意。她不担心别人讨厌自己了。她不喜欢争也不喜欢辩了。她不喜欢证明自己了。她不像以前那样不懂得休息和放松,总是埋头做着重复又无趣的事情了,而是会像现在这样,偶尔做一些“没有意义”“没有商业价值”的事情,只是因为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小片段而已。
但她还是有点害怕伤害别人,所以依然会显得优柔寡断,依然会通过拖延试图让事情自己解决事情自己。可能这就是她还需要继续成长的部分吧。祝她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