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2/48《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著;刘轶译

42/48《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著;刘轶译

作者: full1985 | 来源:发表于2022-10-04 22:39 被阅读0次

    首先从个体层面,人不可能永无止境地被外在撕扯,这包括消费主义、碎片化的信息、竞争比较……我们作为宇宙之中承载着神圣使命的存在,重拾真我、完整、相互依存以及回归本质和意义,是人内心最深切也是最自然的渴望与召唤。如果人无法活出真我,人与人的相遇便无法真实,那“沟通”方法便会沦为操控与算计的工具。在这个层面,我认为非暴力沟通提供的是人与人得以连结的底层逻辑,而这个连结首先从与自己开始,从“认识自己”这样一个源头的探寻开始建立与自己的友爱关系,再推己及人,与他人建立带有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联系。

    你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爱因斯坦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首先,我们观察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不论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益于我们,我们只是去观察。要做到清晰表达所观察到的,我们的挑战在于不夹杂任何评判。不论喜欢与否,我们只是说出人们做了什么。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是感到伤心、害怕、喜悦、有趣,还是心烦呢?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要相关联。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觉察,我们清晰和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第四个要素——一个具体的请求,借助这个要素提出对他人的期许,希望他(她)怎么做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

    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道:“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然而,疏离生命的语言却让我们陷入充满评判的对与错的世界中。这时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有好与坏、正常还是不正常、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聪明还是愚蠢等等。

    由衷的给予和接受,是人类天性所乐见的。然而我们习得了太多疏离生命的语言形式,导致我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伤害。其中的一种形式是道德评判,即认为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是不对的、不好的。另一种形式是做比较,让人们难以升起对人对己的善意。疏离生命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认清: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负责。此外,还有一种形式是用要求来表达我们的诉求。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因而产生抗拒的心理。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它不鼓励人们做静态、一概而论的陈述,而是提倡我们在描述观察时,清楚地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例如“汉克在过去20场球赛中未进一球”,而非“汉克是名糟糕的足球运动员”。

    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古罗马哲学家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冲突双方之间的连结。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连结,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唯有如此,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才能发挥效用。此外,你从一开始就要让双方明白,冲突调解的目标并非让一方服从于另一方。

    所有评判——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都定义为疏离生命的沟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2/48《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著;刘轶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up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