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问关于孩子记忆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学习背得快,忘得快?
为什么孩子上课都背过了,考试却不会?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背东西快,长大上学后却背得慢?
为什么跟孩子熬到半夜背过了,早上再问他又忘了?
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影响学习效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如何有意识地训练记忆力,更好地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呢?
0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它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他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设初次记忆后经过了x小时,那么记忆率y近似地满足y=1-0.56x^0.06。
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
02 合理安排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
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使用遗忘曲线复习计划后的效果图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
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有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03 寻找属于自己的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他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
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每个人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
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关于作者:李金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近15年的心理学学习和实践融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先后在区内外中小学做过四十余场家庭教育专题报告。研究专长:中小学生发展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