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词曲赋赏析系列最美古诗专题中国诗词大会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咏小暑古诗赏析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咏小暑古诗赏析

作者: 王传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7-06 07:58 被阅读0次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咏小暑古诗赏析

                                                      王传学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唐朝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完整的描写了小暑三候的情形: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首联“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顷刻之间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倏忽”,顷刻。指极短的时间。首联写的是三候中的“一候温风至”。小暑节气到了,天气很快变热,突出了暑热给人们带来的冲击。

    颔联“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竹林的喧哗声已经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北方少雨,但是在小暑时节,雨水亦会频频光顾。

    颈联“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雨水增多,也愈发潮湿,门和窗户上都生出了青霭,而庭院的台阶上也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写出了小暑时节又闷热又潮湿的气候特点。

    尾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写的是“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鹰”,鸟类的一种,猛禽类。“鸇”,鹞类猛禽。鹰鹯感暑气上升,在高空盘旋学习新的搏击之技;蟋蟀觉暑气渐盛,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乘凉避暑,叫个不停。

    这首诗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表现了小暑时节的气候特征。

    唐朝诗人李频的《安禅逢小暑》,讲述了小暑养生的道理和方法: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狝猴。

    这是一首小暑修禅诗,诗人在进入小暑这一天,开始修禅。修禅,是佛家的一种养心之法,通过释放“自我”、接近事物本真的方法,让人进入到一种空灵的状态。诗人选择小暑时节修禅,是符合夏季养心的。

    在炎热的小暑节气,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心。无论喜怒哀乐,只要情绪过度起伏,就会伤害我们的身心。所以,“安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频的这首诗,无疑是小暑天最好的养生篇。

    首联“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讲诗人在美好静谧的夜晚静静地打坐,天上的银河不知道在人间流转了多少次。这里是在说宇宙的无穷,人类只能通过静心感受天地的变化,才能融入天地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圆融之境。

    颔联,“安禅逢小暑”,可视作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诗句,都可看作是围绕它而作的脚注。良宵打坐是为了安禅,仰观银河也是为了安禅,抱疾需要安禅,静室深山适合安禅,天天吃斋果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安禅。因而,此句可作为全诗的主题。如果小暑时节不能静心养心,不能做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那么到了秋天,必然会生重病,也就与后句“抱疾入高秋”形成因果关系。所以,小暑一定要注意养心。

    颈联“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讲安禅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尽量寻找安静的地方去修禅,这样更容易进入一种入定的状态。而诗人也特别喜欢这样的修禅方式,就算在此白头到老,也是乐意的。

    尾联“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狝猴”,诗人进一步融入深山寺院里的生活,情不自禁地羡慕起猕猴来了。这些天地间的精灵都懂得四季养生、吃林果解暑、顺应自然的道理,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这样一种隐居深山古寺的安禅方式,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这里往往能够安放他们自由的灵魂和一颗淡泊名利的心。

    中唐诗人独孤及的《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赞美石竹花不畏惧暑夏热风,在炎热的小暑时节恣意绽放: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首联“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写石竹花的色彩和形状。“殷”,紫红色。“疑”,似。石竹花那紫红的颜色好像是朝霞染就,其花形的精巧好似小小匣刀裁制而成。这两句描绘了石竹花的夺目精巧,且对仗工整。诗人连用两个比喻,红得像霞染过,巧得像刀裁过,赞美了石竹花的美丽动人。

    颔联“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写石竹花开放在小暑节气,它不畏惧暑夏热风,在炎热的小暑时节恣意绽放。这两句写出了小暑时节石竹花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惧怕炎热,傲然绽放。此时的石竹花已经成为诗人独立人格的一种写照。

    颈联“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华”,从石竹花与游蜂、思妇之间的关系着笔,赞其色彩引动游蜂,能令思妇感慨年华流逝。“感年催”,即感慨年华催逼之意。这两句表明了美好时光易逝、青春年华易老的感伤。游蜂不懂人间的别离,只顾在石竹花前飞来飞去。思念丈夫的妇人,却最懂得离别的痛苦。

    尾联“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诗人阅读友人的赠诗增添了离恨别愁,郁结心中的情绪一天要难过好几回。这两句切题,呼应题目“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阅读了友人的诗,更平添了几分惆怅,难过的心情持续了一整天。 

    自古落花伤春的诗多,观花伤夏的诗少。诗人能从独立不屈的石竹花身上找到了相通的品格,由物及己,自然而然,不动声色,可谓是别具匠心。

    金国诗人庞铸的《喜夏》,写小暑时节深居读书避暑的情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适的心境: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你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这是金代庞铸的一首小暑节气诗。

    首联“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小暑天气,虽炎热难耐,还不足以令“我”畏惧。且看“我”深居简出,如同退隐山林,归藏养心。这是写“小暑宜深居”。这两句写得很有气势,小暑虽然很热,但诗人毫不畏惧,因为他早已想好了对策——深居简出,洗心退藏。且这样的天气,似乎正可以做点自己想做、而平时没时间做的事,静心养心,不问世事,岂不乐哉。

    颔联“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青奴”,又名“竹夫人”,用竹青篾编成,为夏日取凉寝具。“黄妳”,亦作“黄奶”,书卷的别称。“竹夫人”刚刚推荐了凉枕;书卷同时登上了厅堂,正是读书好时光。这是写“枕席好读书”。且看诗人如何退藏消暑:将青奴、凉枕、书卷准备齐全,就可以过个充实静谧的小暑天了。一个“荐”字,用得别有意趣,“竹夫人”原本不可以推荐枕头,诗人却故意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切事物都仿佛在为过小暑而准备。

    颈联“小鸟竹阴密,雨声荷叶香”,小鸟叽叽喳喳,躲进了茂密的竹林;雨声滴滴答答,送来了荷叶的香气。这是写“万物之避暑”,与首联“退藏”二字,遥相呼应。“雨声荷叶香”,写得极美,颇有“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之诗境。 

    尾联“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步屟”,行走;漫步。晚来窗前,没有什么事;缓步又来到了西边的厢房。这是写“小暑之心境”。人生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如何能做到“无一事”呢,唯有学做减法,减少欲望,修炼到一定境界才行。“晚窗”二字,也交代了这一天就在读书、休息、听鸟鸣、闻荷香中度过了。   

    纵览全诗,清新脱俗,夏趣盎然,意境悠远,一幅深居读书避暑图跃然纸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咏小暑古诗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vq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