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章·字的历史·第一节·造字之初

第一章·字的历史·第一节·造字之初

作者: 2c5bda2239bd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09:53 被阅读173次

            关于华夏造字的传说,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卷十五》中引《九家易》曰:“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据民族学资料表明,近代仍然有不少少数民族,例如云南的少数民族德昂族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包括古老的印加人也同样存在被称为“奇普(Quipu或khipu)”的结绳记事体系。

             但笔者认为,结绳记事的传说除开真用绳结,还可能源自于“爻”之形。“物相杂谓之交”,交者,“字”之源即此。何也?笔者认为所谓结绳以记事,类似于龟甲之烧裂,以成笔画之交。也就是说,或许结绳记事也许是最初简单的文字在流传中的误传,后人逐渐以为“交叉、连环等状”的文字形象是为更古之人所用之“绳”。而“物之相交”,也就是《阴符经》中的关键:时机交汇,机也,爻也。《魏书·卷九一·列传第七九》中有记载:“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这说明结绳和“二象之爻”的关系在历史中仍有流传,也就是说,“绳”状之字仍存在于后世的字形之中。甲骨文的“文”字就保留了这种相交的形象。其实,吴贯因先生论及文字最初之形体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而八卦之形体,与古代象形之字,迥不相侔,若论其直线之配置,则有似结绳之遗制。”但又言:“故就其形迹而观,只可拟之结绳,而不能拟之文字,结绳固为文字之先河,然与应用之文字,究不相同……”其实,贯因先生此说差矣,因为古老的甲骨文中正保留了这一种“奇”字。

             张政烺⁵⁹先生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所谓甲骨文中“奇字”的见解。而李零⁶⁰先生在《中国方术正考》中就中国古代的数字卦有了进一步探讨。李零先生细致地阐述和论证了阴阳二爻与“奇字”的关系。这些“奇字”是什么呢?正是前文所提“结绳”状之字。最为著名的例子应当属于“中方鼎”上最末端的铭文:

             “惟十又三月庚寅,王在寒次。王令大史贶

    土。王曰:“中,兹

    人入事,锡于武王作臣。今贶畀汝

    土,作乃采。”中对王休令,将父乙尊。惟臣尚中臣,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

    字为争议较大之字,郭沫若先生曾释读为“鬲”,有学者释读为倒写的“白”)

            最末端的“奇字”:“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便是张政烺等学者考证的“爻”卦之象。具体的解读请参见以上诸位学者的论著。而笔者认为,这其实佐证了“结绳”造字之本意,也展现了文字真正的创造源头——数字与天象。其“二象之爻”展现了字的本质——数字意义,其“鸟兽之迹”展现了字的来源天象之交。数字意思是什么呢?学者们解读为阴阳卦象之数等等,而进一步,笔者认为,数字是字的本质,也就是天象之交的本质。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文字的起源情况。普遍的考证认为,文字起源于公元前4千纪晚期的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然后从那里传播到埃及、埃兰和印度河流域。而这一观点导致不少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考证华夏文明是由这些地方而来。关于这一点,笔者只想表明应该对于华夏文明有着充分的发掘后,特别是理解完华夏文明的创始和成就后再做定论,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将本民族的文化源头就如此归源于其他文明。而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字的起源,笔者认为美国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⁶¹教授的考证到同样发现了源头的关键点——数字。她提出的关于文字(世界其他范围内)的起源来自于“陶筹”,并在其著作《文字起源》点出了关键:“陶筹的使用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卵形体代表一个油罐,两个卵形体代表两个油罐等等。这一发现意义重大,文字既是新的行政管理需要的结果,也是源于抽象计数。所发现的最重要的证据是,计数并不像先前假定的那样,是从属于文字的;相反,文字源于计数。”

            其实,即使“结绳”指代为实质性的结绳行为,其内涵仍然是数字。例如前文所提的“奇普”。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乌尔顿及其同事、数学家兼编织专家凯利·布热利通过电脑对这些绳索的各种元素进行长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奇谱代表的数字记录方式,并成功破译了第一个印加文字——印加的宫殿所在地:普鲁楚柯城。

            而对于“奇字”源头的探讨,包括郭沫若先生、唐兰⁶²先生、李学勤⁶³先生等都曾对这一类字有过探讨。郭沫若先生仅指出此类文字和彩陶文化中的符号为同一类指事系统。而李学勤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指出:

            “这种记数的辞和殷代的卜辞显然不同,而使我们想到《周易》的‘九’和‘六’。”⁶⁴

            而唐兰先生还指出了该类文字的一个重要性:

            “(2)周代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于氏族名称。由于氏族徽号最能保留古老的形式,所以即使这种文字当时已经不使用,也还可以在某些铭刻中保留着。(3)在丰镐遗址李找到了两块有这种文字的卜骨,但事实上不论在殷虚(墟)或在西周铭刻里,一般不用这种文字,周国从文王以后才到丰镐,所以说这既不是殷文字,也不是周部族现实的文字,但可能是曾经住过现丰镐地域的一个名族(例如古丰国之类)的文字。(4)从四盘磨卜骨把殷文字和这种文字对照,如:

    就是殷商文字的

    开看,至少殷代还有人熟悉这种文字。……不是这种文字取法于商周,就是商周文字里从一到八的数目字取法于它。”⁶⁵

            笔者认为,唐兰先生这些话也同样已经点出了这些文字的传承性,也就进一步说明,其字形传承于殷商之前的文化,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非常可能正是由这种字形演化出了商周时期的甲骨金文。而对于甲骨文字本身蕴含着卦数笔画、数理的说法,南怀瑾先生也有所提及:

            “……我却认为八卦是中国文字的源头,而《易经》是中国文化根源的根源,哲学里的哲学,经典里的经典,文化中心的中心。但是,你在考古文献上找不出有关八卦的东西。

            譬如过去那位董作宾先生,我们的老朋友,他是甲骨文学者。我对他说要灵活来看,在甲骨上看到一条线的,几条线的,几个点的,那个就是卦。古人画卦或横画,或直画,或点一下,反正是代号。三直是乾卦〔丨丨丨〉,或者打三点也是乾卦〔┇〉,都是代号。所以我们看到最古老的一本《易经》叫《易纬》,里头画的卦不是横的,而是三条直的。慢慢在甲骨上也找到了这些东西,可见我们中国文字文化来源很早。”⁶⁶

            此外,在这里也可以看出,“爻”之卦象,其源应早于商周时期,甚至确实早于仓颉造字之时。所以后世所传文王演八卦之说,笔者认为本义可能是在表述文王对于八卦的掌握或是归纳改进,或者还包括文字形状方面的改进。

           为什么说可能早于仓颉之时呢?仓颉,正是传说中将结绳记事发展成象形文字的关键人物。传说,随着事情的繁杂,名物的繁多,结绳远不能满足记事需要,所以到了黄帝时期,仓颉开始为人们造字。换而言之,笔者认为,仓颉之时的文字应该同时带有“绳、爻”之象,又萌芽出了象形的样子,象什么形呢?来看看仓颉是怎么造字的。

            学着释读《阴符经》的方法,我们先来看看仓颉二字本身的意思。仓,谷之藏也。《说文解字》: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凡谷之属皆从谷。也许,仓中之“谷”所用之初非食用之谷,乃为“水、口”,水“淋”之魂。故仓者,头也。“吉”者,“口”与“方向”指向结合,有的甲骨文

    将斧形

    写成“午”

    ;《说文解字》:页,头也。故“仓”与“颉”合表一意,乃为头、为首。《河图玉版》中记载仓颉是一位部落首领,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所以笔者认为,仅仅把仓颉看做是黄帝的一位左史官,是不够的。不管是其本身为部落领袖,还是造字的功绩之大,都应足以称之为“首”。故仓颉以仓为号,名仓颉为帝,笔者以原表“首领”之义。此“仓”字可能还有个更原始的来源,这个来源正与前文所提之“奇字”有关,与数字和干支有关,将在后文中探讨。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而笔者认为,“天雨粟”这句话体现的正是“灵”字。“灵”甲骨文由“雨”、二或三“口”所组成,例如

    。而金文或延续其字形

    ,又或加“示”成

    ,篆文更有加“王”或“巫”者。而甲骨文的“灵”其“雨”部更像是“m”,意为“水由上至下”。中国古象形文字中,“水”和“雨”的方向性表示一样,都是自上而下。我们可以发现,其他古文化中象形文字,皆是由横向的波浪表示水,这应该也是人类正常观察所见的“水”的常见形态,但是纵观“川”“泉”等等与水相关的一系列字,其形皆为从上到下,不符合观察的方向,笔者认为,这延伸自“水”的本义,即“智慧从天而来”的过程。这点,将在后文中与读者们继续探讨。

            那么仓颉造字所“淋”之“雨”为何?《说文解字》序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后人读之,皆以为仓颉之字以“鸟兽蹄爪之迹”为原型。我们来看看曾也被部分学者考证其为伪作的《仓颉书》。

            那么按照《说文解字》的记载,第一个字是不是看上去像不像某个动物的脚丫子?像是像,但是这样想,未免真低估了古人的智慧。笔者认为,这或许也是个类似于上文所提结绳记事的误会。虽然一个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增加或者演化成其他很多意思,但是仓颉以“天”为本而造字,字乃应“天之万象”。故,智从天传,此“雨”乃天象也。《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过:“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句提到伏羲造字的故事,说得就更加具体。“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为“观象于天”之演化和对应。也就是说,当星体,由点(或圈)连起来时,由于笔画的转折,形似和对应动物之迹。《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说:“仓帝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注:笔者认为,“龙乃潜藏”之意即为道之所藏)。清代辑佚大家黄奭所辑佚的这句话看来,除了同样指出“龟纹鸟羽”,亦提到了“奎星圆曲之势”,其演化为字的笔画转折之势。所以这样看来,王充⁶⁷在《论衡·骨相篇》中记载“苍(仓)颉四目”,可能应为意在表明其“脑容四向”或者“目视四方”之意,辗转流传以至成了“面有四目”之说。印度神话中,也有较多类似的说法,比如创世的大梵天也有四面,甚至八耳、八臂、八手。同时,《论衡·骨相篇》中还提到了其他人物的面貌,例如“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是否有类似深义,还请读者们自己去探究。

            那么著名的《仓颉书》到底是写的什么呢?二十八字,笔者认为,字字对应于全天二十八星宿。朱壁修先生于2011年已经提出过这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后人将其误会为“鸟兽蹄爪之迹”,其原因在于其字迹笔画的简单和转折,其实为星宿中星体的连线,也就是前文所说,星之连接聚合。参考下面这幅《敦煌星图甲本紫微垣星图(唐代)》:

                                                                      (北极天区部分)

            此古星图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连笔痕迹。故其每一个转折之处都标识了一个星体。古代汉族天文学家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从全篇来看,28个字,虽其中有部分字形类似,但有较为明显区分的部分和笔画形状,可以推测,其28个字分别为28个不同的字,或者指代28个不同的事物。按四象(向)可以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勾陈)、北方玄武、南方朱雀。而所谓“鸟兽蹄爪之迹”即形似此四象。青龙者转也,白虎者爪也,玄武者合也,朱雀者丫也。何解?青龙之象化为连续转折之身;白虎之象化为三纵三点之爪;玄武之象化为龟背蛇形之合;朱雀之象化为飞鸟脚丫之形。张衡在《灵宪》中其实也有提:“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实乃《通纬·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倣象”。

            看上去,这一点即使是文字由图画而来的,也就是普遍的象形文字的来源。而笔者认为,以天象演化文字的本质再进一步发掘,即是前文提出的数字为源。文字是一种具象的标记,放在天文上来说,即类似在天空中划分28星宿或者西方的黄道12宫、全天88星座一样,以具象化的星体或星群在天球坐标系中做的标记。而按照数学方式,所有的标记均可以简化到用最简单的数字标记。也就是说,仅需表明这种标记的顺序和方向等坐标因素就可以了。从实际应用的意义上来说,具象的文字不过是为了方便记住,而数字,特别是带有方向的标志(也就是向量),才是应用的根本或者说体现其本质的关键。(关于此理解,读者可以适当再回顾一下“炽”、“宕”的内涵)当然,笔者认为方向同样可以蕴含在数字本身,而不需要另外加入符号。就如同前文所提文字一样,方向是可以融入,甚至是直接定义在数字本身的。所以,文字的创造实际上正是为了更为清楚地向人们在表述“时空”的内涵。吴贯因先生对于文字与时空的关联更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在此节选之关键:“语言之势力,既为空间、时间所拘束,使其效用缩小,欲冲破此网络,使纵则超乎时间之外,横则超乎空间之外,不能不别有其武器。厥初先民为思济此两途之穷也,于是进一步焉,又有文字之发明。”⁶⁸关于华夏文字的天文、数学性质,特别是仓颉书二十八字是否真的对应二十八星宿,将在后文进一步探讨。


    ⁵⁹张政烺:中国古代史专家,在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⁶⁰李零: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⁶¹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女,法裔美籍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近东艺术与考古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字与计数起源、口述社会信息管理系统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⁶²唐兰:(1901—1979年),中共党员,浙江嘉兴人,号立厂,又作立庵,曾用名唐佩兰、唐景兰,曾用笔名曾鸣。近代著名的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

    ⁶³李学勤:(1933— ),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

    ⁶⁴引自李学勤著《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一文,《文物》,1956年第11期,P16-17

    ⁶⁵引自唐兰著《在甲骨金文中所见的一种已经遗失的中国古代文字》一文,《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P33-36

    ⁶⁶引自南怀瑾著《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2010年3月,P26-27

    ⁶⁷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

    ⁶⁸引自吴贯因著《中国文字之起源及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P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章·字的历史·第一节·造字之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xa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