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孩子们回去了老家呆了四十来天,接回来之后的生活,感觉像是无缝链接。很快就能与他们相处适应,没有以前那种一阵子不带娃,再带娃就心累和力不从心的失控感,不适感痛苦感很少。与孩子的关系少了许多僵硬,更多了些灵活与变通,结果便是冲突减少了,强烈的冲突更少了。
好像是自己对生活越来越从容淡定,执念减少,不再追求一切可控,不再追求做得多么好。
这样去生活,第二个好处是,感觉身上没有了太多的压力,身体里的情绪也不会总出来干扰自己,心情和状态更平和了一些。
记得以前每年放完暑假,快开学之时,我就会不自觉焦虑,主要是忧虑孩子们上学的事,担心孩子们的表现。年年如此,现在少了这种担心。由于过去积累了很多认识,知道放假回来需要一个过渡阶段,便不再对他们期待很高,知道孩子的欲望需要渐渐去消退,每天给他们还是看一些手机,但限制了少量的时间,知道他们有自身的需求,不能完全按我的期待行事,便去容忍与自己要求不一致的事情发生,知道自己内在的虚荣心,想他们有好的表现,于是不再以表现而是习惯为关注点;
一切一切,我都娴熟,淡定了许多。一纵向对比,今年好像确实成熟了许多。这个“妈妈”的身份所拥有的那份心得和经验,是我在家庭这个职场上多年摸爬滚打的所获。
唯一让人心中稍感不安的是,孩子们一回来,我的双重身份就有些分裂了。
一回来就多出了许多家务,清洁整理收拾,买菜挑选做饭洗碗,所有的家务都增加了一倍,家务的频率也更多。繁杂琐事一增多,我就会产生一种沉闷感,不得不做的郁闷心情。
也就是孩子一在身边,自我的身份便轻易地丧失了,很难拥有那种自我宁静空间的状态。感觉每天也像上、下班一般,上班就是一日三餐和家务各种,以及孩子的学业娱乐运动的监督管理,要面对“工作”中的孩子各种对抗、情绪。下班便是不用我花费注意力对付的一些些片段时光。于是一“下班”,我就不禁迷茫,目标感丧失,不知如何事事,找不到上半月集中注意力工作的时光。
我知道是两个身份的加持-我自己和作为孩子的妈妈,使妈妈的身份本能主导了生活,导致自我丧失,结果就是自我的目标感丧失,然后陷入了本能的应对当下生活,及本能的追求快乐多巴胺的欲望中。
很无奈是吧?
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