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玩写作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出于一种冲动。喜欢创作的人,比起身边的朋友,心灵会更敏感一些,甚至于时不时地“伤春悲秋”、“热泪盈眶”。
这种冲动有发自内心的电光火石般的灵感冲动,也有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冲动。
根据我粗浅的佛学修养,佛家说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澄澈明净,无所不通,无所不达的。正所谓“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之所以在智识与认知方面存在着愚昧与阻碍,是因为内心被一些外界的物欲、尘俗所蒙蔽,所以表现出了无知。
而事实上,人的心灵本来就是全知全能、通透无比的。
根据这种观点,电光火石的灵感或许就是心灵之镜上的灰尘被清风拂去的那一瞬间,我们得以管中窥豹式地一瞥真理的世界。瞥见真理世界的那一瞬间、也就是顿悟的那一瞬间,是如此地美好,美好到我们禁不住要说出来,要与人分享。这就是由内心的灵感冲动而驱动的自发创作。
这种创作模式常见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多作家甚至认为内心的灵感并不真正属于自己,而是由某个神,比如说“缪斯女神”所赋予的。比方说莎士比亚在创作时就会呼唤缪斯女神赐予自己灵感。
灵感不但可以发自内心地喷涌,也可以由外界的事物来激发。比方说,由外界的书籍、电影,由他人的提问……所以,在豆瓣、知乎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写读后感、观后感,以及回答他人的提问。
但是玩久了就会发现这种“被动式”的创作没有多大意思,它太过偶然也太过零散,无法满足一个探索欲十足的脑袋那永无止境的拓展延伸,也无法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实现有效的突破。
一个人一旦摄入了足够大的信息量,并通过独立思考提炼出了其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就会自发地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也会遭遇瓶颈,因为人的大脑不是计算机,无法全部并永久地保留我们想要的知识。这个时候,用写作的方式打发掉一些灵感、一些想法就显得很有必要。因为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文字,让大脑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这个时候,写作就成了一种自我构建边际性知识体系的最佳方式。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写作才能进入一种稳定输出的阶段。通过写作,既能保留原有的知识体系,也能不断地拓展延伸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候的写作,是学习与研究到了一定的程度后,不得不为之的“厚积薄发”。
所以,光凭灵感其实并不能写好一部作品。灵感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方向。在这样一个方向的指引之下,我们再去学习系统的知识,研究相关的问题,实现自我的突破,实现对读者的征服。这样的创作,毫无疑问是一次成功的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