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孟子》,首先就要讲“义利之辨”,也就是关于道义和利益关系的争辩。孔子在《论语》里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同时,更加推崇“义”。搞懂“义利之辨”,就搞懂了孟子的核心思想。
修身这一讲,我会分三个部分来讲:
义利之辨的原理;
“义”的修行心法——“不动心”;
达成“义”的方法论——“集义而生”。
先讲义利之辨的原理。
《孟子》一开篇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说利?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们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的士人老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这样一来,上上下下,你想从我这儿取利,我想从你那儿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百辆。这都不算少吧?但如果先利后义,那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全夺去,他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仁者遗弃他的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这就是义利之辨。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所以,并不是有AB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让你做选择题,比如A是取义,B是取利。如果真这么简单,那大家都要取利了。真正的逻辑是你作为领导者,你的行为将会影响别人的行为,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如果你行义,你的人也行义,你就拥有一个义的团队;如果你唯利是图,你的人也唯利是图,而他们从外面取利,远不如在内部取你的利来得方便,那你就会死在自己人手里。
你知道历史上挑战皇帝的、谋反的权臣最大概率的结局是什么吗?当然不是造反成功,但也不是被皇帝抓住杀掉,而是被自己人出卖。
为什么呢?他谋反是为了夺皇位,跟他的人是为了取得富贵。如果能成功,则鸡犬升天;而一旦开局受挫,大家信心不足了,皇帝就开出赏格,摆在除了叛变首谋之外的所有人面前的就有一条路——杀掉他,把人头献给皇上,得到的回报和跟他干成功是一样的,那他就很危险了。因为他们不是一个正义的集体,而是一个利益集团。只要能谋取利益,什么路径都是一样的。
有句话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要说的是另一句话:“没有永恒的利益,只有永恒的道义。”
为什么呢?你今天这样做有利,明天就不利了。所以,如果你追逐的是利益,就会变来变去,最后呢,利益总是比你变得快,你总也追不上它。而道义呢,该怎样就怎样,只凭着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做。义才是永恒不变的。凭着义,就是王阳明说的“我心光明,勇往直前”。
关于走利的道路还是走义的道路,儒家的说法是,前者叫被利欲牵引,被牵引嘛,自己是没有方向的;后者,就是刚才说的“我心光明,勇往直前”,一切该怎么做,都清楚得很。
今天的社会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公司老板在公司会议室谈到顾客的时候,就像梁惠王那样,跟大家研究怎么谋利,怎么欺骗顾客,挣他的钱,而不是如何行仁义,让客户得到超值的回报,那他的员工也会研究怎么欺骗老板,侵占公司的利益。
公司的义是什么呢?就是服务顾客。公司所有人都围绕着服务顾客,人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仅要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而且人前人后都尊敬客户。
在公司开会讨论客户的项目时,就像客户老板坐在我们公司会议室一样,非常尊敬;到客户公司开会讨论,就像在自己公司内部讨论一样,直来直去,没有差别。这,就是义。
而走利的道路的公司呢?对顾客是巧取豪夺,对内是对员工严加防范。老板对谁都不信任,越不信任,就越需要亲信。而亲信也是为利而来,所以也要让他们相互制衡,每个人都和老板单线联系,公司搞得跟谍战片一样。
我见过义的公司,也见过利的公司。讲求义的公司,里面的每个人都像吃了定心丸,目标明确,各司其职;讲求利的公司,里面的每个人都人格扭曲,苟且偷生,生不如死。
这就是义利之辨的底层逻辑:不是“义”和“利”摆在你面前让你选,而是你以什么方式行事,就会被人报以什么方式对待。
理解了什么义利之辨,接下来讲修行义的心法。孟子说了三个字:不动心。这就是说,能够在利益和利害关系面前坚持原则,绝不动心。
我以华与华自己的工作方式来举例。比如我们和客户签订咨询合同时,我们有一条很重要的要求:第一次提案在合作启动三个月之后,这期间我们是闭关创作,不接受客户的临时任务。总之,你签了合同付了钱,前三个月你不能打搅我,有任何事情三个月后再说。
这是我们的原则——义。义者,宜也,就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的意思。
但是,有的客户接受不了这个原则。因为很多人有拖延症,往往是到最后一刻才找咨询公司,比如他下个月就有一个重大的营销活动,需要你马上投入去帮他干,马上出方案。如果按你说的等三个月,他等不了,就只能等明年了。
客户提出这个要求,你满不满足?合同签不签?有的客户会觉得,你们就不能为我加一下班吗?但是我们的策划创意是需要时间的,没有时间,就没有质量。
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一律不答应,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你签不签,我们都毫不动心。
有时候遇见一些一线的大企业,习惯了别人满足他的一切要求,遭到拒绝,他会恼羞成怒,用不签单来惩罚你。那咱们就接受没福气为他服务,放弃他。
我真是为这一条原则放弃过很多大家眼里的好机会。在我的心中,时间是质量的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就是冒险。我不给他做,无损我的信誉;我如果给他做了又没做好,信誉损失就太大了。
所以,“不动心”这三个字太重要了,就是你不会计算利益大小,任你玉皇大帝来,我也不动心。
那怎么做到不动心呢?接着说实现“义”的方法论,还是孟子的话,四个字:集义而生。所谓的集义而生,就是像集邮票一样,搜集那个义,这个义能生长,能生发。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他善于养气,养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是什么呢?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必须和道义相配,行事合乎道义,则一身正气得道义之助,行事勇决,无所疑惧。如果没有浩然之气,虽然一时的所作所为未必不是出于道义,但正气不足,难免有所疑惧,也就不足以有所作为了。
浩然之气是怎么来的呢?是靠集义而生,不能靠义袭而取。
集义而生,就是功夫在平时,靠每一件事的积累,而且,没有例外,没有选择性。记住,再说一遍,没有例外,没有选择性,每件事都是同一个原则,你真的要把原则当成自己的生命,任何事都不能动摇。
义袭而取是什么呢?“袭”就是临时的,突发的。义不能靠突然的良心发现才去做。有句话说:“一个人干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好事,不干坏事。”集义而生,就是一辈子只干好事,不干坏事,义袭而取就是鼓起劲干一件大好事。
干一两件大好事没有什么用,因为孟子说:“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只要你干了一件亏心事,你的气就漏了,泄了,瘪了。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义利之辨。总之,就是坚持义,该怎样就怎样,确定自己的原则,然后始终无一例外,没有选择性地坚持,终身一以贯之。这样,才能有浩然之气,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