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与有效沟通》听课笔记
周日下午听了王老师的讲座,两个小时,信息量很大,收获满满,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我在陪伴孩子学习以及如何与孩子甚至家人有效沟通上的盲区。为了将老师所讲的方法落地,回来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将笔记重新整理如下:
一、高效学习
学习能力*运用=成果
套用这个公式,学习能力为100,运用为0,最后成果等于0。这个公式强调了运用的重要性,如果不运用,即使学习能力再强,学得再多,学习的内容再好,最后都等于零。
将这个公式套用到这次讲座中,老师所讲的内容再好,我们当时听得有多认真,笔记做得有多仔细,回家不落实到行动,那么这一场讲座带来的成效就是零。
所以听完了,一定要用,用了才会有成效。
如何高效学习?
(一)爱学习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学习,可是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呢?老师给出的方法是:用梦想引领孩子,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孩子为梦想而学。的确,一只没有见过天空的小鸟,它的飞行是没有动力和方向的,想要小鸟勇敢飞翔,你得让小鸟看到天空,用天空的辽阔来诱惑小鸟,振动翅膀。天空就是小鸟的梦想。
“梦想”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可是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梦想,树立什么样的梦想,梦想的诱惑力有多大才能让孩子愿意克服眼前的困难,愿意吃下眼前的苦,为梦想而前进?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这是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必须打通的一个路径。
“爱学习”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却大有学问。试问,今天有多少孩子是因为爱学习而在学习呢?“爱学习”的背后正是今天学校教育最大的困境,不要说“爱”了,“恨意”渐增。
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他在学习这条路上能走多远?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当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努力“帮助”孩子学习的时候,有必要问一问自己:我们的帮助,是帮助孩子更爱学习还是更恨学习,更厌恶学习?
(二)会学习
爱学习是一种态度,会学习是一种能力。“会学习”这个“会”其实就是方法和技能。学习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在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上,老师教给大家三种方法:
第一种,清单打勾法。将孩子回家后的所有的作业都罗列在一张纸上,写成一个清单。每完成一项就在后面打上一个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语数外等科目的作业加在一起,孩子仅凭大脑是记不住的,因为记不住,感觉作业一大堆堆在一起,孩子没做之前就已经产生为难情绪,动笔变得困难了。大脑的储存空间是有限的,写成清单就会让孩子有一种掌控感。做完一项勾一项,孩子会产生一种完成作业的成就感。看着自己的勾越来越多,成就感就越来越强。
清单打勾法在应用当中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作业清单当中包括的不仅仅是作业的项目,还包括完成作业之后的书本文具的收拾和桌面的整理,这也要纳入作业清单中,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青青的周末清单中,除了各科作业,我还会加上我们周末的娱乐项目。我们做的不是周末作业清单,而是周末计划清单,劳逸结合,有学习还有玩耍,比如爬山,摘樱桃,去图书馆等家庭出行计划。我觉得这个清单应该更丰富一些,美好一些。
清单打勾法我很早就在用,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它叫清单打勾法,只是单纯地觉得写出来便于孩子自己规划她的时间,而不是做一项问一下我,让我来当监工。
我做得不好的一点就是这种方法坚持得不够。把孩子带上路了,我就没有再写清单了,看来,不能偷懒,继续写起!
第二种方法,番茄钟法。这种方法老师简单提了一下,没有展开讲。我百度了一下。大概就是利用番茄计时器,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拆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预设好完成所需的时间,然后用计时器计时提醒,孩子在设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任务。番茄钟计时法可以帮助孩子有效的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孩子对时间和学习任务有整体的把控和规划能力。
第三种方法是20秒启动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孩子拖拖拉拉半天不动笔写作业的。为什么一本书和一部手机放在我们面前,同样是看,看手机比看书让我们更觉得轻松容易?因为看手机不需要我们做任何的准备,不需要耗费我们很大的能量就可以随时启动,看多少,看什么,看到哪里结束都不需要去思考,直接被带着走。而翻看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有始有终,把众多的文字转换成信息去消化吸收,这是很正式的行为,耗费的能量更大,手机不正式,看到哪都无所谓,图片、声音和文字,接收信息是被动的,更简单轻松。孩子写作业也是如此,那么多科目的作业堆在那,要启动去写,这需要耗费很大的能量。如何让孩子动笔变得轻松?可以让孩子从最简单的作业,最轻松的题目开始,可以把笔和本子摆在孩子面前,带他一起先写一个人字,把孩子带入到书写的状态里,后面再开始作业就会变得顺理成章。只要开始了,后面就容易了。难就难在突破动笔写的最初那个念头。
(三)能学习。
能学习,老师提到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把学过的知识拿出来翻炒,把记忆的东西拿出来玩。也就是用玩和表演或者游戏的方式帮孩子复习。
这让我想到青青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经常和她一起玩书,就是把我们读到的书里的内容把它表演出来,自己制作道具,我们装扮成书里的人物,然后在家里情景再现,玩得嘻嘻哈哈,书里的人物立体了,故事走进了我们的客厅,一本书就被我读活了。当我和青青一起背古诗词的时候,我不是用简单的背的方式,而是唱,伴着音乐,我俩唱着,跳着,笑着,闹着,有时我俩一人拿一个拖把,一边拖地一边跟着音乐节拍跳着唱诗。在青青的记忆里,一首诗词不再是诗词,是歌唱,是游戏,是和妈妈一起玩耍和游戏。古诗词于她而言,不是背,是玩,是美妙的亲子欢乐。
二、自我价值
前面都是在讲如何学习,接下来要讲的是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为什么要提升的孩子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他感觉自己是有用的,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他的学习才是有动力的。相反,一个自我价值很低,觉得自己没用的孩子,他的学习动力从何而来?
( 一)打击孩子的“七把刀”。
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可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实际行为往往是相反的。我们希望孩子有自我价值,可我们的行为却在拉低孩子的自我价值。老师讲到了打击孩子自我价值的“七把刀”。第一把是“比较”,第二把是“唠叨”,第三把“骂”,第四是“打”,第五是“冤枉”,第六是“讽刺”,第七是“威胁恐吓”。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间插了孩子多少刀?真是刀刀见血啊!
(二)重塑孩子自我价值的“八个一”
1.翘一翘(大拇指点赞)
2.笑一笑
3.点一点(头)
4.鼓一鼓(掌)
5.抱一抱
6.亲一亲
7.听一听
8.电一电
这“八个一”其实就是多给予孩子行为的关注和赞许,给予孩子情感的呵护和温暖,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和陪伴,让孩子感觉自己被认可,感觉自己被爱,被尊重,被理解。
(三)懂孩子
坚持三原则:必须要做的,比如孝顺,父母做好导师即榜样的运用;可做可不做的,比如兴趣班,家长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商量着要不要报,报什么;不能做的,比如违法乱纪的事,家长要做警察,和孩子约定。事前约定,事中提醒,事后总结。
(四)沟通的五个层次。沟通的五个层次,由内到外分别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最里边的中心是“我”依次向外是“敞开”“感受”“事实”“问候”。我们和孩子日常沟通停留在哪个层次?是敞开的吗?你在谈感受,还是在和孩子谈事实,还是仅仅和孩子日常寒暄问候?我们的沟通,越是靠外的层次,我们和孩子的心就离得越远。所以对照这五个层次,我们应该如何改善与孩子日常沟通的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式有四种:讲理,对孩子提出要求,批评和表扬。而老师指出这四种刚好是无效沟通。那什么是有效沟通呢?老师提出了4D1K的有效沟通方式。即:你的,我的,咱的,好的,你看可以吗。
首先是第一个D:好的。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人,在于我们沟通的时候,不管他们说出的是对的还是错误的想法,建议,首先说好的。
这是沟通的第一步,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在认真倾听,也是对对方说出的内容进行初步的反应。对方会认为你在认真听对方所说的,并且得到初步认可,心情也会非常愉悦,就会愿意继续跟您沟通。
第二个D:你的
在沟通中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家长作为倾听者,接受者,需要描述出孩子的说话内容。比如:你的意思是…这时一定是用你来开头,让孩子确认我们理解的是否正确。
第三个D:我的
确认对方的内容后,在大家都很和谐的气氛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避免了自己妄加评论的后果,激化双方矛盾。
这样我们就成功的搭建了一个和孩子和平交流的平台。
第四个D:咱的
对方倾听思考我发出来的建议,我再次说出,咱们的共同目标。
最后是不可忽视的沟通技巧K:你看可以吗?
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提出自己新的建议、方案,征求对方意见,做到不下结论,征求意见。
以我和青青上周的对话为例,我试着套进4D1k的模式里,不知道套得对不对:
青青:“妈妈,我好想吃冰淇淋。”
我:“好的,这么热的天,吃个冰淇淋多爽啊!你的想法很好,我都好想吃,咱俩一人一支,哇哦,爽歪歪!”
青青:“对啊,某某放学都在吃,看得我眼馋。”
“青青,你在咳嗽,喉咙有痰,咱们在做治疗,是不是想咳嗽快一点好?”
“是啊,妈妈!”
“那我们吃了冰淇淋对咳嗽有没有影响?”
“唉,还会加重!”
“那我们把咳嗽治好了再吃,可以吗?”
“希望快点好!”
沟通中还要注意两点:
1、身体的语言比语音语调以及内容更重要。
家长嘴上说同意,行为上确是厌恶反对的,孩子是视觉优于听觉的。如果身体做不到,那么语言也是苍白的。比如嘴上说“真棒”,行为上确是忙着玩手机,孩子感觉到的是“忽视”。口是心非!
2、有效沟通中很经典的话:你说得对。同意对方观点时翘一翘大拇指说:你说得对。不同意时也说:你说得对,在你看来是那样的,我这样理解可以吗?
其实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心到,用心与孩子沟通,用心与孩子在一起,做到尊重与看见,爱在其中了。
总结这次讲座,包括三个核心主题:学习力,沟通力,时间管理。其实初看到这次讲座的标题,感觉挺鸡血的,准备好了自己的书来消磨时间,也准备好随时开溜,但两个小时我听完了,还认真记了笔记。因为老师讲的很多东西我日常有随机用到,但没有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原来这些早有人写成书,结构成完整的体系,我想追根去看看。围绕着这三个主题,我的书单也出来了,又剁手一批新书。
最后想提醒一句:一切的方法皆是术,不要追“术”忘“道”。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爱孩子,让她成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一味地用“术”去改变和操控孩子,把她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那就舍本逐末了。
吴欣怡妈妈
2021.5.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