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社会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是效率和平等之间的选择, 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平等是指将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换句话说,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 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分配给穷人时, 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 结果是, 人们工作少了, 生产的物品与服务少了。 换句话说, 当政府想把经济蛋糕切成更为均等的小块时, 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指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 生产成本的增加额。 换句话说, 它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 边际成本反映了生产成本在生产量变化时的敏感度。 举个例子, 如果飞机上有空位, 那么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 只要乘客所支付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那么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这也是航空公司愿意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机票的原因。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 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 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 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 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通过与其他人开展贸易, 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 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场合下, 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但也并不会因为不是出于本意, 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 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形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尽管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 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大体有两类: 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这就是说, 大多数政策的目标要么是把经济蛋糕做大, 要么是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会这样。 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定制的, 而是由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 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 有时政策是有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定制的。
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各国之间和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生产率的差别, 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
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 物价上升 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 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 (感想: 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其实是一种全面征税行为)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这种短期的权衡取舍关系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 经济周期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 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原文:https://manateelazycat.github.io/reading/2023/06/18/principles-of-economics.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