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一早上,出门时间比往常都要早一些,似乎是预感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时间尚早,想避开可能的施工路段,走了一条平常少走的路。到达转弯路口时,车子从一个红绿灯排队到了另一个红绿灯,好多车无规律地并排着。而平常这个路段,每个红绿灯都要很久。看看时间,还有十多分钟,于是我掉头绕回了原来的路,想着施工路段毕竟有五个路口,总有一个还开着。没有想到,我可真是个大幸运,走遍所有路口,无一能通行。
出发最早的一天,我迟到了。上一次迟到,还是某年的台风天,大水淹没了半个轮胎。
领导说,她也走遍了所有的路口,好多车子就像被水冲刷的蚂蚁,成群结队开进死胡同,掉头出来,又在下一个路口重复。嗯,我就是那只蚂蚁。
这有些意外,但又不意外,毕竟这条路已经修了大半年,每天的路况就像开盲盒。只是在这一天,多出了点西天取经的感觉。
第二天早上,根据领导给指的明路,在地图的帮助下,走上了一条导航没有显示的路线。所幸,新路很顺畅。
忽然发现,对于这些小意外,已经变得很平静,换以前可能要小小路怒一下。而且,最近半年来,周末一天开车三小时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中间不是无缝连接超过10公里的大户外。
对于我这个没有方向感和空间感,遇到问题只会电话求助的女司机来说,在拿到终生驾照后,似乎终于拥有了驾驶自由。
2
也是在周一。小孩放学早,我提醒他先把作业写完,好在晚饭后有时间去操场玩,周一晚上是能遇到最多同伴的一天。
等我回到家,看到桌子上只有一本翻开还没写完的作业本,人趴在床上看课外书。我知道,作业大概率是还没被宠幸太多的。于是,再次提醒他。他说,知道了,作业大概一个小时就能搞定。好吧好吧,我就先离开了,先做好自己主妇的角色。
眼看着临近七点,小孩开始着急了。他迅速翻动作业本,一会儿着急忙慌说话带刺,一会儿眼泪汪汪喊来不及了,而我也不敢去做其他事,随时恭候等待批改作业。到这里,我是看都看笑了。
我笑是因为,这个样子实在有点可爱。也笑自己,以前每次在他“无理取闹”的时候就情绪上头。明明着急的是他,想出去玩的是他,需要写作业的人还是他,无理取闹的反应只是他的各种需求无法同时得到满足的情绪表现。这么看来,我会因为他的不耐烦而瞬间心生烦躁的魔咒,又多了一丝松动。
我仍然无法理解,这个与我完全不一样的孩子。无法理解他必做事项放到最后的时间安排,无法理解他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无法理解他把作业本搞成加密文件的样子。他的出现,大概就是老天让我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而我还要去接纳,去转化。
我当然知道,面对青春前期的孩子,很难一直保持平静。能做到平和对待,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将来的每一次。但每一次做到,都值得庆祝。
毕竟,我听到的不是来自甲状腺和乳腺的呐喊,而是终于拥有了一点点情绪自由。
3
上周末和朋友一起,带着小孩在外就餐。一开始,俩小孩就点了三个肉类菜,朋友赶紧让我点自己喜欢的菜,说不知道我的喜好,她自己是没关系的。
其实我也是没关系的,我对食物的接纳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不吃的东西。她说,我以为你这么养生,一定吃得非常非常清淡,只有白菜土豆这些适合你,孩子们点的都是肉,怕你不爱吃要饿着。
朋友,我只是日常站桩,没有剃度出家。我有正常的七情六欲,且食人间烟火。
当然,我也深刻地记得,小孩为了偷吃面包浪费我特地给他做的炒饭被我凶过之后,从此两个月拒绝炒饭。也记得,有次图省事吃了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做的菜,肚子痛了一晚上。也因此种种,长出了许多对食物的敬畏。
所以,最近很少在外面吃饭,大多时候都在家。大体了解不同状态下,更合适吃什么样的食物。但是,偶尔外出,从清淡到麻辣,从路边摊到山珍海味,也统统能适应。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是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而不是被它禁锢。开心地享用眼前的事物,而不是包裹着怨恨、愤怒或者焦虑,这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我想,这是我目前拥有的饮食自由。
4
一如既往喜欢孟岩的博客,每一期都像是一场心理按摩。最新的一期,是和成庆老师的对话,我连着听了两次。
这期标题是,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他们提到《起风了》《人类简史》《大梦》《像风一样自由》,还有那些关于教育,关于思维模式,关于身份认同,关于禅修,关于梦的话题,莫名地有很多熟悉感和共鸣。
他们多次提到自由,对于自由的定义,有一个清晰的解读:自由的状态,是知道人生可能是一场梦,但是我依然可以在这个梦里去全力以赴。同时,又对结果没有那么执着,我随时可以放下。自由是我真的可以卸下我身上所有的实体的东西,我也可以卸下我的那些标签、身份、我脑海里的那些概念。我在各种机缘不同的时候,能用直觉的方式去表现我的行为,跟别人去对话,对他人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想到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是证券经纪人,突然有一天抛弃他所有的社会身份和人际关系,只身一人远走他乡。陪伴他的是贫穷和疾病,但不管别人怎么不理解他,他都毫无影响也毫不畏惧,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后来,他到了塔希提岛,一个接近原始部落的地方,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创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作品。
看完这本书后,我找了些他的画作来看。看到那些画,彷佛也看到了他生前生活的模样。最后,他死于疾病,与他最后的作品-一幅巨幅墙画埋葬在一起。
从世俗意义上来讲,我想在那个当下,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选择。名利、身份、地位、情感和金钱,好像都不是他需要的;就连健康、生命、道德,也不是那么重要。如孟岩所说,附着在我们身上的东西越少,我们就越自由。而斯特里克兰,无疑是自由的,他做到了极致。
5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而对自由的理解,又都有自己的定义。
有次和朋友开玩笑,说我还需要工作,因为我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他问,如果财务自由了,你想去做什么呢。想了下,也不能做什么,财务自由了还是得做财务。没办法,天生劳碌命,闲不得。多大的能力承载多大的野心,不能改变世界,就偏安一隅安心做好一颗螺丝钉。我有选择不自由的自由。
当我在面对一堆事情的缝隙里,抬头看到邮件里弹出消息,告知我需要在年会上做工作汇报的时候,仍然感觉到压力。对于“社恐”来说,应对这种事情有些困难。
社恐,是我给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在意他人的眼光。我当然也意识到,这是精神层面的不自由。
意识到,也许就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好巧不巧,五行走道社群主办方向我发来邀请,让我在社群年度线上聚会中分享这一年来的收获和感悟。这一次,我没有拒绝,就当是年会汇报的练习。
以前对自由的理解,是想做什么就能做,想不做什么就不做。而现在,我希望是在身体基本基本健康的前提下,融化掉这种种标签和恐惧,顺应生命之流,体验平和和喜悦。
6
生命之流,是迈克·辛格在《臣服实验》里提到的。他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也是一个冥想大师。他的人生高度,难以企及。他的故事,也像只是个故事。如果是在两年前看这本书,我会觉得它很不真实。
持续走道和站桩,接近两年时间,已经成为每天的功课。我不敢说这究竟给我带来了多少改变,但我会因此相信奇迹,就像相信迈克·辛格的故事;也相信,它会让我更靠近我想要的自由。
7
孟岩的这期播客,以一首《大梦》结束。
如果这个页面也可以播放BGM,我想我会选择《蓝莲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