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世人领山农”
昨天看星爷的新喜剧之王,和老婆谈到星爷选演员与众不同,专挑一些长的奇型怪状没啥名气的小演员。阿里巴巴早期选的也都是学历不高没啥背景,却有强烈成功欲望的年轻人。曾的选人方式与此类似。
========《曾国藩传》========
曾国藩选人,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清代国家正规军的军官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文化素养很低。而湘军的将领大多是知识分子,在可以考证的湘军179名将领中,书生出身的达104名。
上战场打仗,比的是勇气和体力,因此历代都用行伍出身的莽夫。军事是一项专门技术,自然以经验为宝贵。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偏要选没有经验、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呢?这是因为曾国藩一贯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程朱理学是这些湖南书生的共同信仰,他们在信仰之下,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
如谓不信,我们可以看一看罗泽南的例子。他是一个以理学治军的典型代表,从他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曾国藩用书生打仗的成功之处。
罗泽南是一个老秀才,也是湘乡人,比曾国藩大四岁,出身极穷,“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倦即露宿达旦。年十九,籍课徒自给”。因为家贫,三个儿子都在大灾之年饿死了,他本人则考了七次,年过三十,才考上一个秀才,四十以后,仍然是以教书为生,遇有灾年,仍然无米为炊。但是此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多穷多苦,却从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忧,而是专心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志,坚信自己能成大事。太平军起,他率领弟子办理团练。曾国藩出山后,他就成了曾国藩的嫡系。虽然以前从来没摸过兵器,但是他带兵作战,居然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屡屡以少胜多,堪称湘军中的战神。
此人之所以如此能战,第一原因是勇敢。理学是生死之学。因为学养深厚,他早把生死放在度外,所以打起仗来,从不怕死。胡林翼评价“每战必先,忠勇冠时”,在他带领下,湘军树立起“踔厉敢死”的风气。第二是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自创立以来,理学就有空谈心性而不切实用的弊病。但是湖南理学一直提倡经世致用。罗泽南是以理学经世的典型代表,他对地形勘察与军事地图的绘制甚为重视,在尚未从戎之前,他就撰写了地理专著《皇舆要览》,“穷阴阳之变,旁及州域形势”。入军后,他注意实地考察地形,绘制地图,选择有利地势来作战。第三就是因为理学功夫深,在极乱的战场上,能做到不动心,所以头脑冷静,分析战况,分毫不差。有人问他制胜之道,他说:“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曾国藩说他“行军有伸有缩,有开有合”,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天才。
所以曾国藩选军官,特点就是“选士人”。选士人的下一句,是“领山农”。
什么叫“领山农”呢?
绿营兵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那些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兵源不好。中国传统时代有一句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兵的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或者游手好闲之人。“良民有职业者,皆不肯应募。其应募者,皆游手浮滑之徒,无事则坐领工食,有事则闻风溃散;一有征战,见贼则退,扰民则勇往。”
曾国藩在这一点上也是反其道而行之,招收兵员,有一个原则,绝对不收当过兵的人,不收退伍军人。“不杂一卒,不滥收一弁。”因为他怕这些绿营兵把绿营的习气带到湘军中来。所以他招募的人以“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主要收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因为中国有句古话,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所以曾国藩在选择人员上,很有特点。这些人组成了一支军队后,军风军貌与绿营兵自然是完全不同的:“勇丁帕首短衣,朴诚耐苦,但讲实际,不事虚文。营规只有数条,此外别无文告,管辖只论差事,不甚计较官阶。而挖壕筑垒,刻日而告成,运米搬柴,崇朝而集事。”
就是说,湘军军人穿得很朴素,一个个都能吃苦,只讲实际,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程序。军营的规定也很简单,军官们也不太在乎级别差别,只看谁负责哪一摊事。如果要扎营,当天马上就能完成。要运米运粮,也比别的军队做得快得多。
曾国藩对自己的这些做法也很得意,他后来总结说:
军兴以来,多以意见不合、将卒不和贻误军机。臣等一军……其管带之员,文职多择取士绅,武职多拔取末弁,有夙昔之恩谊,无军营之气习。……文与武和,水与陆和,兵与勇和,将与卒和。……全军二万人,几如家人骨肉之联为一体,而无纤芥嫌隙之生于其间。
曾国藩后来就是靠这样一支军队,成了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