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旧闻突然映入眼帘——江西赣州61岁的黄女士迷恋“假靳东”事件——引发我进一步思考。漏洞百出的“假明星”账号却能够骗到不少中老年人,可见定是这一群体明显的特征引得骗子实施指向性行骗。由此我们应将目光对焦中老年群体,给他们多一些关注。
从表面上看,被手法粗糙的“假靳东”所骗,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不足。确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正高速向中老年群体渗透。可他们仍然是数字时代的移民,不熟悉智能手机,屏幕中花花绿绿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值得信任的,更少有人会耐心教他们如何辨别和使用手机内的信息。而在这个“假靳东骗局”里,则能明显看出骗子最后只想定向指向一种人:对于网络以及手机操作极其不了解、身边没有年轻人看顾的小城镇中老年群体。
进一步看,老年人情感上的空缺和对关怀的渴求,或许才是他们轻信骗术的真正原因所在。黄女士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个缩影,却代表了多数受害者的现状。很多老人会遇到家人给的关心少,生活上不如意的问题,让他们情感上更加空虚。而这些假冒知名演员、歌手的账号会回复关注者的留言,并且私信一些关心和问候的话语,刚好填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种精准指向的“假靳东骗局”,很容易就会成为中老年群体的情感寄托。
从黄女士的角度看,如果家人多给予一些理解与关爱,类似“假靳东事件”的骗局能否成功还不得而知。因此,对于这场目的明确的、针对性强的欺骗,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首先,相关部门在普及防范网络诈骗知识时,应采取通俗、灵动的方式,用贴近老年人的表达手段、传播方式、帮助老年人释疑解惑、有效辨别真伪。其次,作为儿孙一代,应该理解老年期衰退的心理状态,多一些陪伴与耐心。教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和识别手机里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多了解网络社会。
“假靳东”事件不应只看到荒诞,还应看到荒诞背后的辛酸。中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需要被看见,社会不妨多些理解与关心,使他们安稳幸福地度过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