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糊里糊涂地过早老去
早起,下了一夜的雨停了。昨天暴雨未能上山,今天,是老天爷赐我良机。
喝完水,揣上手机,赶紧出门。
有零星的雨滴落。
走在小区里,雨点打得遮雨棚啪啪作响。
回去?
那是不能,至少,还可以去隔壁小区爬33层的高楼。
进入隔壁小区,雨似乎小了点。
伸出手臂,抬头看看天,似乎还是可以上山。
走吧,还是去山上,在天然的大氧吧里运动。
走到翠竹山门口,雨停了。
天助我啊。
雨水把小叶榕的叶子打落在地,火红的凤凰花落,结的果荚也碎落在地,踩上去清脆作响。最恶心的是一种大蜗牛,据说是外来入侵物种,在水泥路上横行霸道,一不小心就会被行人踩得稀巴烂。
用学友周丽萍教的方法,打开咕咚跑步软件,昨天停了一天没有跑,今天的精力似乎格外足,给自己定下跑5圈10公里的目标。
同时听魏智渊老师讲关于转化熊孩子的讲座。
喜欢魏老师讲座的根本原因,是他从不只是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让你获得根本性认知。
魏老师说熊孩子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家庭养育不当、过分宠溺造成,而一般熊孩子的体力好,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反馈中,比如对方的恐惧、退让等,让熊孩子获得错误的权利认知,从而更加放肆,发挥熊孩子的本能。
所以解决熊孩子的办法,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控制环境,重建行为,影响态度和认知。
控制环境需要减少环境对熊孩子不良行为的诱发;避免熊孩子在不良行为中得到激励;
重建行为是核心部分,需要上百次漫长过程的重复,考验成人的耐心:
设立行为边界,建立积极而稳定的反馈,避免和孩子进行权利之争。
新的行为如何设立?重塑行为时,对每步做出解释,重塑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善意,从而改变内在认知。
熊孩子难以转化,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成人身上看到善意。
三者中,环境最重要,处境会塑造人,一个人的优秀与否是被环境塑造;环境不改变,基本会以失败告终;
改变熊孩子,需要改变其行为,360度无死角地关注,需要持久的耐力;
转化一个熊孩子,可能会比一个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的孩子,更容易成就英雄的旅程。
1.5倍速听完,跑完4公里。
魏老师的一个讲座往往需要反复听,于是重新再听一遍。
跑步中,老天爷故意来捣乱,忽然来几点可以接受的细雨,和汗水融合在一起。
我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跑完8公里,身体拒绝继续再跑。
想着昨天进行了大重量的臀腿训练,第二天的8公里基本是我的极限。
果断结束,下山。
并且把可视化的运动发圈。
朋友留言,这绝对是18岁的状态。
18岁?
这不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界定吗?
只是,后来被我上届小魔怪打败了。
每届一年级孩子似乎对老师的年龄最感兴趣,会问,老师你几岁了?
我让孩子们猜,30多,40多……
不对,郭老师60岁了!
一个童稚的声音响起来,啪啪将我打回到原点。
原来,无论自己有多么不愿意,多么竭力地去掩饰,你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我在孩子的眼里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就好像小时候的我,看30多岁的女老师,也认为她们好老。
如今,这老,也悄默声地来到我面前。
老就老吧,改变不了的就坦然接受。
只是,我不想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早老去。
不愿过早老去,让我每天都找点折腾自己的事情:
运动,强劲身体;
阅读,重构认知;
思考,阅读与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能给我的教室带来什么改变?
写作,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反思,我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共同体交往,在自我镜像中,让每天都有点点不同。
岁月在我的脸上刻下痕迹,衰老也一点点通过手指关节的疼痛靠近你。
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有很多选择,
让自己不糊里糊涂地过早老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