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山西日报》副刊的一篇文章《正月十五拱灯棚》。
作者描述了童年时代与父亲正月十五拱灯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
首先文章标题就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为正月十五,地点为灯棚,既然是拱灯棚应当是晚上。
其次文章的头开门见山、简洁凝练,语言优美,
点出了元宵节、童年、彩灯、烟花等主要内容。
第三文章的正文,即文章的主要部分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拱灯棚时的所见。
有作者第一次见到的电灯,第一次吃到的元宵,也有留着三寸金莲的农村老太太,
还有冰糖葫芦、琉璃咯嘣、吹糖人、老杆焰火等在孩子们眼中新鲜稀奇趣味的事物。
作者浓墨重彩重点描述了第一次见到的没有灯油、没有灯捻就能够点亮的电灯;
第一次吃,不知道里面又甜又黏又热的馅会烫嘴的元宵;
还有对孩子们吸引力更大、又热闹又刺激的老杆焰火。
第四结尾部分,作者前后呼应,首尾照应,“那一盏盏灯笼,一朵朵烟花,点亮了我的梦。”
读完这篇文章,掩卷沉思,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乍一看文章平常自然,细细读来才见作者的老道,
不论是构思立意、遣词造句,还是行文布局都明显感觉到处处的心思和功夫。
第二,文章的结构布局严谨,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第三,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朴素自然、叙事状物井井有条,
特色特点跃然纸上,妙趣横生、饶有余味,令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要对这篇文章详细解读呢?
因为前天我曾写过一篇《元宵节印象》,写到了令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即灯笼、社火和焰火。
而《正月十五拱灯棚》也写到了灯笼和老杆焰火。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从比较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对待写作的态度不同,
态度其实是感情问题,是深情厚谊还是蜻蜓点水,
是深思熟虑还是敷衍塞责,效果截然不同。
第二是通盘考虑,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第三是有金句、有亮点,有闪光之处。
第四是读完文章后能引人联想、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第五是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当然,通过比较,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语言方面、在事物的描述方面等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在对待写作文章的态度方面有点随意潦草,不能做到严肃认真,
精益求精;在文章的写作方面没有深思熟虑,通盘考虑,如草拟提纲,
总是骑毛驴看唱本边走边瞧,瞎人骑瞎马,走到哪算哪,没有目标。
经过比较,找出不少问题,关键是以后的整改落实,
否则只是一句空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