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特产的故事:汪琬(1624-1691),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
清初,翰林院里有一帮文人聊天,各自夸耀家乡的土产。广东人说家乡产象牙犀角,陕西人说家乡产狐裘皮毡,山东人说家乡产山珍海味,湖北人说家乡产优质木材……众人“侈举备陈,以为欢笑”。汪琬(字钝翁)则默默不言,于是大家揶揄道:“苏州自号天下名郡,钝翁先生是苏州人,怎么会不知道苏州的土产呢!”汪琬故意一本正经地说道:“苏州土产极少,只有两样东西可称特产。”众人忙问哪两样,汪琬一板一眼地说:“一是梨园子弟。”众人听了抚掌称是,并急忙追问另一样是什么。汪琬故意不说,愈是这样众人愈是问得急,汪琬慢吞吞地说道:“状元也”。众人听罢,“结舌而散”。这个故事记载在清初吴江人钮琇的笔记《觚賸》(gūshèng )里。
汪琬165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是康熙十八年(1679),这时正是苏州学子在科举中屡创佳绩的时候。1638年孙承恩中状元;1639年徐元文中状元;1667年缪彤中状元;1673年韩菼中状元;1676年彭定求中状元;1679年归允肃中状元。
从1667年到1679年,总共五次殿试,四个状元花落苏州,而1670年那次,我们昆山人徐乾学探花及第,与状元只是一步之遥,可以说也是具备了夺冠的实力。
苏州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从隋朝开始,至清末废止,在科举1300年历史进程中,苏州共产生了51位状元,遥居全国之首。状元成了苏州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按现在的辖区计算,历史上苏州曾出现过46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其中文状元数量占全国总量596位的7.72%,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苏州一共出过26名状元,占全国114名状元的22.81%,而同期苏州的人口只占全国的1%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