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豆瓣评分4.1,是什么造成了《舌尖3》的口碑滑坡?

豆瓣评分4.1,是什么造成了《舌尖3》的口碑滑坡?

作者: 丶加七君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20:58 被阅读23次

    「加七君」个人公众号  第4篇原创推文

    早在春节到来之前,万千吃货们的胃就已经被撩拨得无比难耐,原因便在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的一条条令人垂涎欲滴的宣传片的相继播出。于是在得知2月19日晚,大年初四,暌违四年之后的《舌尖3》将要出炉之时,微博上的网友们的表现是这样的。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本以为只是个别例外的众网友们万万没有想到,《舌尖3》的口碑滑落之旅仅仅是刚刚开始,于是豆瓣评分从最初的8.0逐步坍塌,直至今日第三季完结后,定格4.1分。

    4.1分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我们纵向比较一番便会发现《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前两季评分分别为9.3和8.4分,纵然是有负期待的落差感拉低评分也不应到如此地步,那么究竟“第三季”的问题出在了哪里?我们一起来探寻一番。

    图/源自网络

    《舌尖3》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也是被观众及网友们诟病最多的一点便是---“跑题”

    《舌尖》系列的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主题,这已经成为了三季以来的一个惯例。第三季的分集主题分别为“器”、“香”、“宴”、“养”、“食”、“酥”、“生”、“合”,以单字作为主题本是一个很新颖的方式,然而这几个字之间却毫无关系,甚至“食”一个字可以包揽一切,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跑题,那么你就错了,其每一集的内容才是真真正正的为观众朋友们解读了一下“跑题”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所谓“舌尖上的中国”,所谓“美食纪录片”,难道不应该以食物为核心么?可放眼整个第三季,每一集中的美食镜头却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人物的刻画描写,煽情的家庭故事与厨师情怀远远盖过了美食的风头。

    当你看到的镜头大多是下图这个样子,你很难将其与美食纪录片联系起来,甚至不敢相信这是2012年火爆中国的《舌尖》系列新作。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如果说这两张图还能与食物扯上关系,不算完全的跑题,那么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的是有几集的内容已经被网友们戏称为“感动中国”、“舌尖上的比惨”,比如这段。

    图/源自网络

    再比如这段

    图/源自网络

    还有第五集“食”中被网友们吐槽最严重的这一段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住着独栋的大房子,可以去西藏、美国自驾游,单纯的想讲惨?你们剧组去医院拍病号餐不完了?看看谁吃的惨,那是真的惨。如果它能抛去《舌尖上的中国》这个IP,这没问题,但它是顶着这个IP的,还搞的跟访谈节目一样,网友说的对,这集应该叫《活着》,生活百态,而不是食物万千。”

    ----取自Bind, Torture的豆瓣评论

    《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获得对于美食的一种满足感,会被食物背后的人物故事所触动,同时也会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叹。希望观众能有兴趣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

    可是她忘了,我们来看《舌尖》是来看美食的,并不是来看人情冷暖与悲欢离合,内心的触动在美食的诱惑之后,是升华,但若是盖过了美食的篇幅,就是完完全全的跑题。

    这种轻重不分、舍本逐末的内容构造着实摧毁了《舌尖》前两季积攒的良好口碑。对于导演所常说的创新,观众一定是支持的,但是用《舌尖》的大IP进行这种与美食逐渐背道而驰“创新”,无疑是无法接受的。

    可是《舌尖3》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作为一部纪录片,出现知识点的错误与广告的“硬植入”则是进一步挑战了观众们心中的底线。

    比如第三集中的中药口红。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还有那每一集被相关专业网友指出的成堆的谬误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以及被指以“欺骗”的方式包装人物,将“犯罪前科”描写成爱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更不用说那些数不过来的摄影技术的纰漏,以及文案独白对事实描述的偏差。我们看到了那么多镜头出现过曝、虚焦。讲广东的汤,找广东的山东人来讲;青岛的烟台师傅做烟台摔面;在杭州讲河南小吃胡辣汤···这一切错误都不应该出现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里。

    何为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

    当一部纪录片不再真实可靠,美食片中的美食也不是主角,那么这部美食纪录片的失败便已是注定的事情。

    《舌尖上的中国》的前两季为何能成功?

    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回到2012年,在《舌尖》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内容上选取了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从这一刻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松茸是这样采的,原来冬笋的保存如此不易,原来诺邓火腿是这样制作的···不知不觉中一集的时间已经悄然流去,人们不仅透过屏幕感受到了美食对舌尖的诱惑,还通过此片了解了那些美食的诞生耗费了劳动者们多大的艰辛,更难得的是,其在各地区之间跳跃的剪辑方式,南北方相对比,内陆与海相映衬,这也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全然没有视觉疲劳。

    在美食的内容之外,观众有没有得到触动?

    答案是肯定的。但却绝不是靠“爱,就是最好的调味剂”这般强行鸡汤的方式灌输,而是从这一幕幕朴实、不做作的笑脸中自然地感悟。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在前两季的每一集的内容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物令你印象深刻,或许是采松茸的藏族姑娘,也或许是查尔干湖的石把头,这些人物不仅代表了个体,也代表了民族,他们来自我国的不同地区却因为“吃”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民族传承。

    而第三季中那么多更为刻意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却只给予了观众反感与不满,原因也很简单,人们都爱看纯粹的、自然的。

    因为若是表演,我们每一个人,都会。

    PS:本文完成并首发于2018.03.09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评分4.1,是什么造成了《舌尖3》的口碑滑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ma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