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保镖B先生。
母亲节那天,当朋友圈贴着各家妈妈的照片时,一则这样的“寻人启事”格外引起注意。
这位妈妈为什么用女儿的微信找人?她的女儿去了哪里?她又是在找谁?
种种疑团,牵出了一对母女系上和拆解心结的纠葛故事。
为什么你不把我生成男儿身?
陈可娣出殡的那天,来了许多她的同学,他们都不敢相信,老同学走得这么突然,在这么当好的年纪。
陈妈妈的泪已经流干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向来送女儿最后一程的人们道谢,亦默默在人群中,搜寻着一个身影。
陈妈妈在找的人,是蓝岚——陈可娣高中时的同学。
蓝岚是可娣在高中最好的朋友,两人是连上洗手间都黏在一起的关系。然而,高三那年,陈妈妈偶然听见一些学生间的流言,说可娣“早恋”了,“早恋”的对象可能是蓝岚。
眼见就要高考了,陈妈妈怎么能允许任何事耽误女儿最后的冲刺?她翻遍可娣的衣柜、抽屉、床底,发现一本蓝色碎花的日记本,那是可娣和蓝岚的交换日记。
“岚,如果没有你,我觉得每天活着都好没意义。”
“妈妈今天又骂我了,说我不够上进。我不知道该如何能达到她对我的期望……真想和你一起离开这里。”
“你上周穿的印花裙子,真好看,看到你,我心跳就加速了……”
“还有100天,我们就能奔赴自由了,北京见,XX大学见!”
字字句句,令陈妈妈读得头皮发麻,如五雷轰顶般焦躁难安——难道女儿爱上了一个女孩?难道她要违背自己的安排,去外地上大学?难道我对她的爱,竟是负担?
但是,陈妈妈只是把日记本放回原处。直到高考前,她只字未向可娣提过日记的事。
一直到她眼睁睁见可娣,像日记里写的那样,填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作为高考第一志愿。陈妈妈终于忍无可忍,悄悄登录系统,在最后关头,改了可娣的志愿。她不能允许女儿做糊涂的决定,为青春期错误的感情,耽误了前程。可是,她没想到,这一她认为“好心“的抉择,竟造成了女儿一辈子的遗憾,给她和女儿留下了永久的心结。
“你凭什么改我的志愿,凭什么决定我的人生!”当可娣发现自己被家乡本地一所大学的计算机系录取时,她发怒地向妈妈咆哮。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想去北京,是为了一个女同学吧!”陈妈妈大声吼道:“你和一个女孩,能有什么结果?读中文系能找到什么工作?听话,妈妈给你选的,不会错!”
可娣气得身体发抖,将书柜的书全掀到了地上,蹲在角落哭泣:“从一开始,就是你的错。为什么不把我生成男孩,如果我是男的,就不会这么苦了……”
陈妈妈沉默了。
她和可娣爸爸,的确是因为没有儿子,才离了婚。可娣的爸爸有了新的家庭,对可娣不管不问。
可娣从小见妈妈在家里受尽爷爷奶奶的冷嘲热讽,她恨自己不是男孩,才让妈妈受委屈,恨爸爸因为她不是男孩而“抛弃”了她,更让她恨的是,父母离婚后,陈妈妈对她愈加霸道、严厉,希望她出人头地,令陈家人后悔。
做错题会被陈妈妈骂,偷偷出去玩会被妈妈打。陈妈妈常教训可娣:“你爸都不要你了,你还不争点气!”可娣常自卑地想,也许自己从出生为女儿开始,就是错误。她只有像男孩一样强大,只有学习成绩好,只有听妈妈的话,妈妈才会开心。
自卑感让可娣开始模仿,像男孩一样的成长——她留短发、踢足球、当体育委员、泡网吧、和男孩们称兄道弟厮混在一起……
活得像男孩久了,可娣像男孩一样,有了“喜欢”的女孩。这个人就是蓝岚。一个和可娣完全不同的女孩,一个长相甜美,被奉为全年级男生梦中情人的女孩。
在同龄人都追随郭敬明的年代,蓝岚却和可娣一样,钟爱《红楼梦》。可娣一直厌恶自己是女儿身,但第一次领悟到身为女生的美好,竟是源于贾宝玉对女性的欣赏——“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令可娣没想到的是,如此女人的蓝岚,也认同《红楼梦》里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刻画。但蓝岚并不悲悯女性身份,反而因身为女性而自信、骄傲。两人将文学的交流付诸于文字,每天的交换日记,成了可娣枯燥学习生活的精神寄托。
蓝岚总能接受可娣的自卑、胆怯、逃避,鼓励可娣:“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并安慰她:“那并不是你的错!”。
她的善解人意,帮可娣找回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可娣这才明白,原来身为女孩,也不是错。原来她只做自己,也会有人喜欢。
渐渐的,可娣越来越依赖蓝岚,在乎她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两个青春期的灵魂,越靠越近,也铺设起一起奋斗的梦想——高考后,一起考去北京,读中文系,一起读书、写作。
这是可娣第一次有了,不是为妈妈,而是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高考对她来说,有了更多的意义。
她从没想过,最爱的妈妈竟会用偷改志愿的方式,亲手毁了她的梦。她想不通,她背负妈妈所谓”争气“的目标活了18年,为什么妈妈连一点点追梦的空间都不给她?
高考放榜后,可娣再没见过蓝岚。蓝岚从各个同学群里消失了,连一个给可娣解释的机会,都没有留下。可娣只是听说,蓝岚独自去了约定的大学,如约读了中文系。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妈,我病了,是癌症。”可娣平静地在电话里说。
大学毕业后,可娣去了北京工作。陈妈妈心里明白,女儿多多少少是为了找蓝岚。由于两人心中还有纠结,可娣去了北京后,母女俩很少通电话。这通罕有的、来自女儿的电话,竟然是如此令人不可接受的消息。电话另一头的陈妈妈,大脑一片空白。
这些年,可娣拼了命地赚钱。她不仅完成公司的项目,还在外接私活,熬夜赶工成了家常便饭。她想,每多熬一次夜,就能多挣一笔钱,能更快安顿好妈妈的晚年生活,接着她计划辞职,进修文学相关的学位,继续追求她和蓝岚共同的梦想,这样如果有和蓝岚相见的那天,她能不那么愧疚、难堪。
然而,当一切向她希望的方向推进时,在28岁的岔路口,可娣被诊断出患上胰腺癌。命运仿佛总爱捉弄她,比如一夕间与想去的大学失之交臂,一夜间再也见不到最爱的人,幸运的是,这一次,可娣做好了准备。
“别担心,我有治病的钱。我买了重疾险,还给你买了养老年金。”还没等陈妈妈回话,可娣赶紧安慰道。
可娣把治病的事安排得明明白白——一确诊,重疾险的理赔金就汇到了户头,可娣告诉妈妈,需要用钱的地方,都可以从理赔金里拿,再加上医保的报销,可娣的治疗过程基本没自掏腰包。
住院的日子里,陈妈妈常见女儿窝在病床上读着《红楼梦》。她问过可娣,“找到蓝岚了吗?”
可娣每次总是摇摇头,一副不想多聊的样子。
不知情的热心同学,自发地为可娣发起了线上捐款。可娣没有拒绝。她想,也许消息会传到蓝岚那儿,蓝岚会因为同情她,再见她一面。陈妈妈也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偷偷加了每一位捐款人的微信,帮女儿留意蓝岚的消息。
放化疗太疼的时候,可娣就用手机播放《红楼梦》里的诗词和曲子。
一次,播放到贾探春的《分骨肉》——聪明能干的探春,虽属庶出,但为拯救贾府出谋划策,是曹雪芹笔下的“女中英才”。可惜的是,最后,探春逆转不了封建家庭分崩离析的宿命,自己还被迫远嫁。探春在这首分别曲中,宽慰父母,切莫为她的远嫁牵肠挂肚,伤损残年。
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
[清] 曹雪芹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可娣联想到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一直困扰着她,努力变得更强,也只是为了妈妈。到头来,命运却给她下了这样的注脚。没有追求成梦想,也失去了挚友,在生命最后一程,她才明白“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陈妈妈听着这首曲子,假装背对着可娣削苹果,泪水却止不住地落。如果有什么比女儿可能将先一步离开人世更令她痛苦的,那就是她对女儿说不出口的亏欠和悔恨。
没等到可娣听完对《红楼梦》诗词歌赋,没等找到蓝岚,癌症在折磨可娣半年时间后,残忍地夺走了她的生命,留下陈妈妈继续沉浸在无限的悔恨和痛苦中,难以自拔。
可娣离世没多久,她生前的理财顾问给陈妈妈送来了一份养老年金的保单——原来,可娣从工作第一年开始,就为妈妈配置了一份年金保险“信泰如意养老年金保险”,每年交5万元,交5年,陈妈妈不仅可以享受寿险保障,当她65岁开始,可以每年领取7028元的养老年金,一直到90岁。陈妈妈恍惚记得自己签过字,但想不到女儿口中的理财,竟是一份保险。
陈妈妈没想到,在她毁了女儿追梦的路后,女儿却处处为她着想,她始终是女儿最放心不下的人。曾经,她逼迫女儿去追求体面的工作、体面的伴侣,以为,女儿只有穿着华丽的衣服,生活在大城市,在高大上的上市公司工作,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才是”争气“,这才不会令人看不起,这才不枉她苦心的栽培。
深思熟虑一阵后,陈妈妈鼓起勇气,打开了可娣的微信,敲下一则”寻人启事“。
虽不知道能否找到,但只要不停止寻找,仿佛和女儿的联系就还在延续。
这时,陈妈妈收到一个未知微信好友申请,并备注:你找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