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实地实验:理论、方法和在中国的运用》——陆方文
实验设计中的七大要素:
研究问题
探讨新方法(目的: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有效的潜在干预措施)
识别现实状况
实地背景考察
实地是否存在所预想的问题?
当前存在这个预想问题的原因大致是什么?
干预措施理论上是否解决这个预想问题?
这个实地背景是否允许干预措施有效地进行?
能否有效地进行数据收集?尤其如何进行长期的追踪?
样本量的确定
一个实验,如果在事前就已经估到不能识别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效果,那么这个实验就是不值得开展的。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措施的效果进行预估,二是对分析的误差进行预估。前者和干预措施本身相关,后者和样本量紧密相关。
随机的方法和检验
简单随机:不管样本特性如何,直接随机分组。
分层随机:根据个体特征进行分层,然后再每一层进行随机分组,把各组的干预组合合并起来就是总体的干预组。
匹配随机:每两个个体中,随机获得一个干预组个体和一个控制组个体。
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实施
干预措施是什么?
控制组改如何安排?
干预组和控制组的隔离问题如何?
实验数据收集
实验数据收集通常包括干预前数据的收集和干预后数据的收集。
尽管干预前数据的收集是重要的,但通常对干预前数据精确度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在收集干预后数据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控制组和干预组必须使用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因为收集方式本身会影响数据。
实验中的道德问题
不能直接给实验对象带来直接伤害。
避免给社会带来可能的危害。
不可欺骗。
实验对象可随时退出,不可被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