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我们总以为努力就会有希望。一直都在坚持,总想着某一天它会成为现实。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我们终于看到有些事不是努力坚持过后就会有回报。但好在我们在失望过后也会选择向前走。
我所指的寒门难出贵子是许多方面的。比如先天的各种物质资源以及硬件资源。父母的学识,家庭的教育,先天的培养等。寒门,其实所指的就是贫困,农村,处于劣势的环境。贵子,就是指出人头地。整句话连起来就是贫困、基础差、处于劣势的人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去出人头地。家庭环境、自身条件等等不同的因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不得不说,家庭环境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家庭环境。
当下全国都在热议的高考,大家都认为高考是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一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白热化竞争其实从出生那刻就已经开始。高考只是对先天条件(身体、智力、家庭背景、人脉资源)差不多,尤其是同样出身寒门的人,做了一个区分。同样是寒门学子,考上与考不上好的大学,将来的发展机会理论上会有较大差异。但是,一旦将同等考分的寒门学子与豪门学子放一块竞争,他们之间的高低之别会很快得以呈现,残酷得几乎毫无悬念。
有相同的分数,但个人技能,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观,世界观都天差地别。或许会有偶尔例外,但更多的差异也在上演。豪门从出生开始便多了太多优势,从小就开始报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几乎就是全能。而寒门的孩子,从小便开始学会承担繁重的家务活,喂猪放牛就是他们的童年,好不容易到了能上学的年纪,拼死拼活为了高分后才发现同样是人差距咋这么大呢!他轻而易举,云淡风轻,而你用尽力气才到这里。
小时候总能听到寒门的爸爸说:“娃啊,你要好好读书,爸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而豪门爸爸对孩子说:“孩子,爸爸送你去留学。”低收入群体家庭连供孩子上学都成问题,更别说让孩子上教学质量与硬件设施齐备的私立学校,让他出国留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指出: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刘云杉认为,在中国现行体制内,强调“勤劳”和“投入”的学习方法,确实最大化地弥补了城乡学生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因出生环境不同而导致的命运差别,使得中国大学的生源多样性得以产生和延续。我们也应该相信,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可以被改变的。
虽然,如今寒门已难出贵子,阶级固化已越来越严重,但咪蒙曾说过的一段话让我感同身受:“至少这个世界是承认努力的。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从这一代开始改善。你不是王思聪,但是可以成为马云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