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瘾少年母亲的分享
昨天,和一个网瘾少年的母亲就管孩子聊了一阵,收获颇大。
女儿和她儿子同岁,都曾经是网瘾少年,现在通过各自的方法让孩子走出来了。再分享经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女儿有三年是网瘾少年,最后是通过重回熟悉的环境、通过她老师的帮助、通过交朋友慢慢改变的,用了一年走出来了。我是瞎摸的,有实践没理论,而她是有理论指导的。
我的经验总结就是让孩子找回自信,交尽可能多的朋友,这是个链式反应,只要你推着孩子转向,启动正反馈,然后你就不用管了,她会越来越好。
下面是她的分享:
现在国内青少年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火爆得不得了,一个有资历的老师一小时能收费到1500元。但其实基础理论和底层逻辑很简单。听完他们的课程,感觉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真心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独立个体,不要管控,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多鼓励、多点赞,把缺点变成优点。
你看外国人什么时候指着孩子的鼻子骂的?而国内的家长天天都是各种指责,把焦虑和压力传导给孩子。
以前老说“家长作风”是个贬义词,现在我才理解透了,所谓“家长作风”就是自己并不理解和懂得的事情,却一味地指责、要求孩子。自己没有付出真心,却只想着定个目标让孩子成功。
(注:所以我对孔子有很大意见,对劣质的传统文化非常反感。)
老实说现在国内的家长大多都在给孩子补课,补什么呢?大多数是在补差,其实底层逻辑应该是扬长避短,培养孩子的优势,首先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不是一味地补弱项。当孩子在某个优势方面找到自信,学习其他科目时也会相得益彰。但是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有特长就吵:你数学还没学好,为什么还去画画?这就毁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我花了上万块钱报了一个课程,告诉我培养孩子应该从四个方面的感知入手:亲密感、安全感、成就感和规则感。
亲密感和安全感是父母在孩子幼年时给予的,成就感则是要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自信,激发他去做事的能力,然后一切都OK了。亲密感和安全感会影响一个人终身,但如果他有了成就感,反过来也能提升自己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这几个感知是互相影响的。
我觉得这些理论很有道理,也很实用。结合现实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