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罢黜三公,自任丞相,几请司马懿出仕。司马懿原先以久病托词,后曹操派人要挟之,如果不出仕便以重罪处之,只好委身出仕。丞相府乃是非之地,稍有不慎,便祸及全家,事实证明,“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及曹操之子曹植的门下杨修,都是被杀害的下场。司马懿有先见之明,入曹操麾下初始,秉承两个处事原则:一绝不树敌;二努力寻求支撑点和保护伞。
曹操本是猜忌多疑之人,谁都不信任。取得曹操的支撑和保护乃是无稽之谈,司马懿选择的是曹操之长子曹丕。由于小时候的司马懿被他人形容为有“狼顾之相”,即揣测这种相貌之人“外表宽厚内心狠毒”,故在这之后,尽管司马懿在经济、军事、政治、甚至治国战略上都屡屡献计,付出很多贡献,但伴随着他人嫉妒,给多疑的曹操吹风,很多次曹操打算直接杀掉司马懿,如不是曹丕极力阻拦,珍惜才能之人,史上也许就没有三国鼎立之势,诸葛亮也就少了个克星,后面就没有司马家族蚕食三国,建立西晋之说。
话说,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但顶数长子曹丕,三儿子曹植最为文才。曹操面上最喜曹植。但司马懿为何当时却选中曹丕作为保护伞呢?原因有二。一是世袭爵位,继承父业的按传统应是长子,废长立幼,不合乎传统,必然生乱,时下刚好有袁绍、刘表之教训;二曹植为人虚化,恃才放旷,而曹丕笃厚恭谨,才智兼全,曹操之爱曹植,主要为寻求杀伐劳苦之余的亲情慰藉,在真正选择时,更可能是曹丕。抱着这样的判断,司马懿在曹丕与曹植争夺王位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多功劳。
公元216年,朝廷中人已经有人明目张胆的极力要把曹操推上帝王的宝座,当时的汉朝气数已尽,献帝也不敢不允,进封曹操王爵。曹操此时总想试探这两个宝贝儿子的本事。在这之后曹植失宠。(想知道曹植为何失宠嘛,可以自己去看)
但反过来想想,兄弟成仇,更缘起于魏王曹操。谚语说:贫不学俭,卑不学恭。兄弟之争,并非来自本性,实在是形势使然。曹操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过于优柔寡断,酿成祸根。
司马懿作为谋士,在三国时期表现的深刻。司马懿曾献计劝阻曹操迁都,并结实孙权,让东吴牵制关羽,以解樊城之围。曹操采纳,后孙权果然设计杀害关羽,同时孙权命人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正当高兴,司马懿点出孙权这是移祸之计。如今孙权杀害关羽,惧怕刘备复仇,故才将关羽首级献给丞相,好让刘备以为孙权受曹操指示杀了关羽,从而使刘备迁怒于曹操,不去攻打孙权,倒戈伐魏。又不几日,孙权遣来使臣上书,其意为归附称臣。司马懿挑明孙权本意,孙权想让丞相举兵伐蜀,并建议曹操可将计就计。
来来往往,魏蜀吴一直保持这三足鼎立之势,而可以看出,孙权经常不是向魏国示好,就是向蜀国示好。而那个时候,蜀国一个诸葛亮,魏国一个司马懿,可谓棋逢对手,相互克星,尽展才智。
公元220年,曹操不幸殁了,葬于高陵。可惜曹操身体极差,未能撑到自己真正登上帝位。他死时,仍然可以算汉朝门下的大臣。果不其然,曹丕秉政,为巩固政权,想都不用想,必然会迅速剪除曹植党羽,曹植过的极惨淡,还记得高中课本里的“煮豆燃豆箕”吗。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实在是很着急。
说到曹丕这个王,他性格跟曹操大相径庭,曹操多疑猜忌,杀伐决断,而曹丕却十分推崇汉文帝的圣贤之风,对待臣子宽厚仁爱(当然,好像除了自己的兄弟)。这仁爱的背后,似乎早已埋下了隐患。但也因为这样,司马懿也能得以被重用。直到后来曹丕的信任宽厚,培植了司马集团的势力,最终充当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
曹丕当政时,刚开始还是蛮兴奋自己做了王,差点把统一中华的事情忘记了。(笔者开个玩笑)一日,有人报樊城、襄阳二城缺乏粮食,不能抵御敌兵,而眼睁睁看着吴兵在对面练操。众位大臣都认为要暂且放弃二城,弃城屯驻宛城要塞。只有司马懿觉得不妥。原因又有二。其一是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想与魏国联合,共同抵御西蜀;二则樊城、襄阳乃是军事要地,襄阳正当水路要冲,抵御敌寇有天然之险,孙权必然不敢轻易动兵,侵犯魏国。
可惜曹丕未听取司马懿之建议,下令曹仁将军放火烧襄、樊,撤军。但结果是孙权并没有入侵。曹丕后悔来不赢。
朝廷内想忙点事情做做,开始编各种故事,意图让汉献帝禅让帝位。无奈献帝将天下禅让于当前的魏王曹丕。在禅让大典上,曹丕正准备欣然接纳王位时,司马懿倒是又出了个点子,让曹丕推辞王位。曹丕刚开始认为煮熟的鸽子要飞了,不是很乐意,索性司马懿表露此举之本意,王上受诏,但又要避免天下怨恨,朝野之诽谤,为免留下威逼帝王之名。就要佯装不想接纳,是献帝非要将王位塞给魏王的。总之再三推辞,总算接了王位了。
公元220年,曹丕登位,从形式上结束汉王朝统治,建国号大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汉,世称蜀;孙权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
若是拓展一下,其实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史学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离开洛阳为汉朝下限,三国上限。(董卓怎么败得可去查)
哎,孙权为何表面向魏国称臣?孙权实则借魏国援助的含义来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另一方面,则是为防止曹丕大军乘机南下来攻打东吴,而陷入腹背受敌、应付不迭的不利境地。遗憾的是曹丕未趁此机遇,大举进兵,灭吴。
公元221年,刘备为夺荆州,替关羽报仇,进攻东吴,可惜敌人还是很强的,大败而归。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弥留之际,托孤于丞相诸葛亮。
司马懿献计伐蜀,在刘备已亡这个“蜀国新丧”的背景下,欲进军破蜀兵。司马懿欲动用五兵,对蜀军四面夹击,让其诸葛亮插翅也难飞。可还是太小瞧诸葛亮,每一路兵马,竟都被一一破解了(此处就不铺开了)。司马懿未能将蜀军一网打尽,这倒好,吴蜀两国,开始互通来使,寻求到了利益的统一,原先有一路兵马便是吴国兵马去攻打诸葛亮,反倒此时不再出兵伐蜀,且两国一下子密切起来,必有中意中原之意。
辗转来回,暂时没有分出胜负。在这些年,司马懿在朝廷中的地位愈高,司马府也已是幕僚穿梭之地,他和吏部共同推出了“九品中正制”,核心是有德有才的人往往都是世家大族。“家世”为“品”,曹丕采纳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代表包括司马懿、司马孚兄弟在内的世家大族的利益,反映了世家豪族势力的高度发展,他们成为曹魏政权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后宫也是很热闹的。曹丕之贵妃郭氏设计陷害了当时的皇后甄氏(当然甄氏原先也是某个大人物的妻子,曹丕觉得漂亮在灭了他的时候把他妻子娶回去了)。曹丕怕是真爱这位甄氏,理所应当的让她当了皇后。可惜他也担心甄氏不忠,刚好被郭氏利用,赐死甄氏。司马懿知晓皇后被害,只能略微提点,可木已成舟。曹丕后下诏后宫不得干政,外戚不能担任辅政的职务,也不能无故接受封爵。
公元224年,曹丕亲自率领大军南巡,下诏司马懿监国摄政,当时可把司马懿本人吓了一跳。回顾当时曹丕为何没有嘱托子弟监国呢?更大原因在于曹丕接受东汉衰亡教训,已多次下令抑制后宫及外戚擅权。曹丕御驾亲征,东吴举国上下,自然集中力量迎敌,曹丕两次无功而返。
公元226年,五月,年纪不老的曹丕竟染病而亡。大魏这样经常改皇帝,再者后面的领导人物能力确实不足,司马懿又一直活在被猜疑、不被重用、极度抑郁的状态中,也难怪发起政变。
网友评论